轻小说 > 其他小说 > 秦唐之好 > 200-210
    第201章 第 201 章

    李令月和叶齐德分别作为大周与阿拉伯帝国的代表,决定择日签订友好协议。

    这速度快得让朝中的大臣们有些恍惚。

    “咱们大周要与大食签订协约啦?这么快就达成共识了吗?”

    “别说是第一方案了,即使是第二方案,大食那边也不会轻易松口吧?”

    这份协约,究竟是按照第一方案来签订的,还是按照第二方案来签订的?大臣们觉得自己心中在打鼓。

    “都不是,咱们签订的,是第三方案。”一名女官乐呵呵地说道。

    “第三方案?”难道,是比第二方案要求更低的方案吗?大臣们心中的不安更重了。

    不过,敲定最终方案的时候,太女殿下好歹也在一边看着,她应该不会签订对大周不利的协议吧?

    “协议的内容,在圣人同意之前,我不能私底下公布给你们。你们想要知道,就去问问圣人吧。”

    女官离开后,大臣们忙不迭地去求见武皇。

    武皇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们的来意,命人将那份抄录版协议递给大臣们翻阅。

    当第一名大臣看完那份协议时,两眼发直,双目无神,嘴里一个劲儿地嘀咕着“没想到啊”……

    站在他身边的大臣见他反应不对,赶忙从他手中抢过了那份协议,旋即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份协议到底怎么了?你们一个个反应为何都如此奇怪?”总不能是太女殿下签订了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吧?

    “你自己看看就知道了!”话音刚落,那份协议便被塞入了他的手中。

    其余没有看过协议内容的大臣们,此时也忍不住了,他们简直抓心挠肺地想要知道,这协议上到底写了些什么。

    反正现在又不是正式的朝会,就算他们没有仪态地拥在一起,想必武皇也不会与他们计较。

    武皇就知道他们会是这个反应。她命人将那封抄录版协议交给大臣们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桌案前,开始继续处理公务。

    她可是答应了今晚上要陪她的小孙孙的,早些把要紧的公务完成了,她也好早些腾出时间来。

    还有令月,这些日子令月忙前忙后的,可把她给累坏了,武皇决定好好关心一下爱女。

    大臣们缓了好一阵儿,才缓过劲儿来。

    他们还在思考着太女殿下究竟是采用了第一方案还是第二方案的时候,太女殿下就已经成功与大食签订了第一方案的进阶版!

    原来,保守派竟是他们自己!

    不过,太女殿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她不会是给大食的使臣团下蛊了吧?又或者,她策反了大食的某些使臣?否则,他们怎么会答应这样的条约!

    “令月是如何让大食使臣松的口,别问朕,朕也不知道。”武皇道:“不过,朕对令月,向来比你们对令月有信心。”

    “这次,外交部的那些女官们在谈判中发挥出了卓越的才能。朕有意将外交部正式纳入到朝廷体系之中,给予她们正经的官位和称号。日后,达到一定品级的外交官也要上朝议政,你们可有异议?”

    “这……”大臣们立刻犹豫了起来:“朝中突然多出来一批官员并非一件小事,还是徐徐图之为妙……”

    “外交部成立了有一阵子了,令月用那些女官做事的时候,没见你们有什么意见,那些女官为我大周立功的时候,没见你们有什么意见。现在朕要论功行赏了,你们倒是有意见了!”

    武皇似笑非笑道:“不如这样吧,日后,反对的人主动把名字报上来,日后你们立了功,朕也不给你们论功行赏,你们看怎么样?”

    大臣们:“……”

    武皇深深地看了他们一眼:“目光别那么短浅,如今朕正是用人的时候。不拘男的还是女的,能为朕所用便是好的。咱们齐心协力,多为大周谋求些好处,有什么不好?你们家中女眷若是有才能,也该培养起来。或是让她们做朕与令月的臂膀,或是让她们为政一方,都是极好的。都是你们自家的女眷,她们若有了前程,岂会忘了你们?”

    大臣们:“…………”

    好的吧,武皇的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早在几年前,他们对武皇准备提拔女官的事,就有了预感。

    当初的吐蕃都护赤玛伦,就成为了大周第一位拥有编制的女性官员,而且还是封疆大吏。

    虽说赤玛伦成为吐蕃都护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但她一个吐蕃归降女子都正式在大周做官,难道大周本地的女子待遇还不如吐蕃的女子吗?

    如今,算算时间,赤玛伦的五年任期也该满了。不日之后,她就要被调回朝中,在长安城任职。

    到了那时,他们一群大男人里挤了个女官,也挺奇怪的。倒不如让武皇将这些外交官也给提上来,到时候,她们一群女官凑在一处,也有话说。

    这般一想,大臣们就不说什么了。

    在满朝官员以及一些外国使臣的见证下,大周与大食正式签订了合约。

    大食公开为其侵犯大周土地的行为道歉,并做出了若干赔偿。大周则大度地原谅了大食的所作所为,答应与大食交好。

    当周边小国,尤其是那些被阿拉伯帝国狠狠揍过的小国,看到阿拉伯使者在大唐官员面前谦恭的一幕时,心中五味杂陈。

    那些眼高于顶的阿拉伯官员,果然也是看人下菜的。他们在阿拉伯官员那里,可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唯有自身强大了,别人才会把他们看在眼中。否则,无论他们如何声嘶竭力地呼号,这些人都只会当他们的声音是耳边风。

    大周举国上下,都在为这场和谈而兴奋,唯有波斯遗民,心情十分微妙。

    虽然他们一早就知道,这回大周与阿拉伯帝国是要议和的。可当他们看到阿拉伯使臣与大周官员们相谈甚欢的时候,心中还是忍不住生出了一股戾气。

    不过,波斯王子卑路斯已经得了大周的资助,与他的追随者们一起带着武器去给阿拉伯帝国添堵,留在长安城的波斯遗民都是些老弱病残,他们即使想做什么,也是有心无力。

    罢了,往好处想,大周这是在与阿拉伯帝国虚与委蛇。要是大周真的对阿拉伯帝国那么友好,就不会逼迫阿拉伯帝国签订如此苛刻的条约。

    眼下的和睦只是假象,未来,大周最终还是会与阿拉伯帝国闹翻的……

    临近年关之时,一封来自边关的奏报,让李令月心情有些不大美妙。

    大周的一支商队,居然在路过石国的时候,被对方杀人越货了!

    百人的商队,最后逃出来的,不过二三十人。

    死的人都是大周的百姓,且那里离安西都护的辖区又近,安西都护府的官员自然不可能不过问。

    然而,在安西都护派人给石国国王送去书信进行交涉的时候,石国国王却完全不当回事儿。

    “不过是几个小贼罢了,哪里值得上国这样兴师动众?那支商队遇上咱们国内名声在外的一个盗匪组织,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啊!”

    石国国王别说是派人去调查此事并捉拿凶手了,瞧着他那副架势,完全不想理会这件事,可把安西都护气了个够呛。

    经过李令月的一番治理,安西都护府已经完全纳入了朝廷的管辖之下,故而安西都护给朝廷送来了一封书信,向武皇和李令月请示这件事要怎么处理。

    按照安西都护的想法,自然是要直接率军出击,端平了石国的土匪窝,才算爽快。

    朝堂上的众人得知此事后,也是议论纷纷。

    “圣人与太女殿下日理万机,怎可为这些小事而费神?那安西都护也太不知轻重了,连这点小事也要上报。”

    在一些官员看来,土匪杀人越货,这是每个地方都会发生的事,何必如此大惊小怪?

    若是事情发生在他们大周境内,他们顶多勒令各地的官员定期去清缴清缴土匪窝,该处死的处死,该招安的招安。他们能管自家的事儿,难道还能管到石国头上不成?

    另一些官员一听这话,就不由来气:“石国之人胆敢对我大周商队动手,可见是没把我大周放在眼里!都让人欺负到头上了,你们竟还觉得无所谓,真是气死个人!要我说,就该大举进攻石国,直接踏平石国!”

    “不过是土匪动了一支商队罢了,为了这件事而踏平石国,是不是有些过了?”

    “土匪?呵呵,那土匪指不定就是石国的官员假扮的!就算不是,石国的国王选择包庇那些土匪,他就该与那些土匪同罪!”

    中立派见双方争执不下,不由打断了他们:“不如听听圣人和太女殿下的意见吧。”

    外交方面的事务,多是李令月在处理,此时,这些大臣们自然也想听听李令月的意见。

    此事可大可小,李令月的态度,几乎就决定了大周对于这件事的态度。

    李令月道:“这件事的要点,不在于咱们是否攻打石国,而在于,咱们大周的百姓在国外遇到了无妄之灾,咱们能不能为他们讨回公道?咱们能否震慑住周边的国家,杜绝类似的事件日后再度发生?”

    “这些年,许多商队都响应朝廷的号召,这商路越走越长,卖的货物也越来越多。每一年,他们都会为我大周上交海量的赋税。若是这件事处理不妥当,影响商队前往其他国家做生意,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在场的大臣们听到李令月的这番话,神色都不由严肃了起来。

    “何况,我大周身为泱泱大国,却无法庇护自己的国民,这难道是什么光彩的事吗?国民,国民,有民才有国。当我大周百姓远离故土,前往别的国家游历、行商或者求学之时,我大周理应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让其他国家的人知道,我大周的百姓不是可以随意欺负的!”

    “唯有这样,百姓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做他们该做的事。也唯有这样,他们才会对我大周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按照孤的意思,先大军压境,让石国配合我们调查此事。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结果处理这件事。记住,大军压境不是目的,仅仅只是一种震慑的手段。好让那石国国王知道,他可以不在意他的百姓,但我大周的百姓出现在他的国土上,他必须重视我大周百姓的安危!我大周百姓要是在他石国土地上遭遇不测,孤必要找他麻烦!”

    第202章 第 202 章

    石国境内匪患成灾,对于石国土匪打劫了过往商队之事,石国国王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

    更何况,石国境内数得上号的那几个土匪头头还算上道,会定期给石国国王“上贡”。如此一来,石国王室对于他们的各种行为,就更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石国穷困,这些年来,石国王室靠着土匪们的“上贡”,经济状况这才改善了一些,他们自然希望这种状况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当安西都护府那边派官员来跟石国国王交涉的时候,石国国王就开始跟对方打哈哈。

    不是他们不想收拾国内的土匪,是国内的土匪实在太过凶悍难缠,而且这些人在石国境内满地乱窜,每次官兵一到,土匪们就藏入山林之间躲起来,官兵一走,他们又开始嚣张。石国官方对于匪患也无能为力啊!

    在安西都护府的官员面前,石国国王一点儿也不慌。

    反正他给的这套说辞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大唐那边的官员也不可能亲自过来调查。

    大唐还能为了一支商队跟他们石国死磕吗?又不是闲得没事儿做!

    送走安西都护府的官员之后,石国国王就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继续该吃吃,该喝喝。

    他们这些小国夹在大国之间,日子也不好过,指不定哪一天,别人就打到他们家门口了,他们还是及时行乐吧!

    这日,石国国王正与本国贵族一起观看歌舞表演,一名士兵忽然匆匆忙忙地冲了进来。

    “王,大唐的军队打过来了!他们说,他们要为他们枉死的国民讨回公道!他们还说,既然我们没有能力收拾本国的土匪,就由他们替我们收拾!”

    石国国王这下子笑不出来了,他豁然起身:“大唐派了多少人过来?”

    “精兵三千!大唐进攻的势头实在是太猛了,又有神器在手,我们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啊!”

    别说仓促之间他们来不及调派大军进行迎战,即使他们事先得到了消息,早早就集结好了大军,他们也未必能抵挡住唐军的猛烈攻击。

    以少胜多,对于唐军来说简直像是吃饭喝水一样稀疏平常。更不用说,经过李令月改革的唐军,如今无论是军备还是武器都更上一层楼。以一敌十,对这些大唐精兵们来说,也不在话下。

    石国国王对于大唐的军队改革虽然不大了解,但他深知,凭石国的国力,想要对抗大唐,简直就是不自量力。

    “快!快带着礼物去向大唐的将领求和,请求他们撤军!”

    没有人会相信,唐军大举进攻,只是为了清理土匪窝。说不定,他们就是想趁机打到石国国都,把石国给灭了!

    石国国王现在万分后悔。要是早知道大唐真的会为了这点小事而大动干戈,当初,他就不该那么敷衍安西都护府的官员。现在可好,指不定整个国家都要没了!

    强烈的恐惧与不安笼罩在石国都城的上方,从王室到贵族,再也没了娱乐的兴致。王室成员和贵族们甚至开始悄悄地收拾细软,准备势头不好就跑路。

    可惜,唐军来的还是比他们想象中更快。

    当唐军攻入石国都城之时,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石国国王正准备跑路,就被唐军给拦了回来。

    “本将这次奉命前来,正是为了与国王商讨平贼之事,国王跑什么?”大唐的将领似乎感到很是不解。

    石国国王:“……你们这次当真是来除贼的?”

    不是来收割他们石国的土地的?

    大唐将领似乎看出了石国国王心中的想法,义正言辞地说道:“这是当然,我大周这次兴兵,只是为了替枉死的国人讨回公道,绝不会趁机侵占你们石国的土地!国王大可以不必紧张,除非,您跟那些土匪有勾结……”

    石国国王原本稍稍放下的一颗心,又随着大唐将领的一番话而提了起来。

    这……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勾结”?他们只是收了一些好处,然后对土匪们的有些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这这算是“有勾结”吗?

    此时,石国国王真是悔不当初。

    早知有今日,他就不该贪图那些好处的,他该在大唐问罪的第一时间,就将那些劫匪们交出去。

    可惜现在,说什么都迟了。他的命运,石国的命运,就掌握在大唐将领的一念之间了。

    大唐的将士们在进入石国都城之后,并未在都城之内肆虐,对待被“请”来的石国国王与石国贵族们,也还算礼遇。这让石国上下略微松了口气。

    肯讲理就好,他们就怕遇到那等蛮不讲理的兵匪,那样一来,他们可就性命不保了。

    接下来,大唐将领开始让石国君臣配合他们调查大周商队在石国境内被杀人越货一事。除了这件案子之外,他们仿佛对什么都不在乎,对什么都不关心。

    这下子,石国一些大臣是彻底放下心来。反正收受好处的是石国国王和少数大臣,跟另一部分人又没有关系,他们怕什么呢?

    为了尽快把大唐将士们送走,这些石国大臣们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配合得不得了。

    石国国王以及少数从土匪们那里收受了好处的大臣,一时之间,倒有些插不上话了。

    大唐将领在得到信息之后,并没有立刻采信:“你们对石国本地的情况比较了解,我们需要你们出一些人,带我们去剿匪。”

    尤其是残害了大唐百姓的土匪窝,必须要第一个被制裁!

    等到他们抓到了那些土匪,还要将那些土匪好好审问一番,看看他们的口供与石国大臣们给出的信息是否对得上。

    没几日功夫,石国内部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国的百姓惶惶不安,生怕唐军的这次剿匪行动会波及自己。

    但当他们发现,唐军治军严格,那一股子狠劲儿只冲着土匪去,从不向着他们这些普通百姓撒火的时候,他们又都淡定了下来,一个个开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平日里,本地过往的商人也没少被土匪劫掠,他们眼见着土匪窝一个个被端了,自然觉得大快人心。

    有人看着唐军剿匪的过程,甚至还在感慨:“怎么我们自己的军队,还不如外来军队靠谱呢?”

    与之相比,大唐的商人们则感到无比安心。

    在国外,唐人之间的消息都是相互流通的。这些大唐商人自打听说有他们的同胞被石国土匪杀人越货之后,他们就胆战心惊,生怕自己也步了这些同胞们的后尘。

    他们必须及时将商品送到客户的手中,这商路一时半会儿是改不了的,他们只能自个儿多加小心。

    可当他们看到唐军冲入石国,为他们这些在石国经商的唐人撑腰的时候,他们的腰杆子忽然就直挺了起来。

    他们的国家强大如斯,他们的军队强大如斯,他们的军队会保护他们,该感到害怕的,是那些想要对他们不利的人!

    其他国家的商人在亲眼目睹这件事之后,对大唐的商人们极为羡慕。

    他们这些商人走南闯北,赚取了高昂的利益,却也承担着极高的风险。他们要是在哪个国家被当地的土匪杀人越货了,导致血本无归,那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

    他们本以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谁知,大唐居然如此维护自己的国民!

    唐军为了被杀害的大唐商人如此兴师动众,等于是给这些人上了一层保险。日后,附近国家的土匪为了避免麻烦,绝不会再轻易招惹从大唐来的商人。他们的生命安全,可谓是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大唐的商人们在面对同行们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时,格外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对,他们的国家就是这么强,他们的国家就是这么棒!哪怕他们身处异域他乡,他们的国家依旧庇护着他们!

    他们以“唐人”之名而自豪!

    等到唐军将石国境内几个规模最大的土匪窝挨个儿端完之后,身处石国境内的大唐商人们自发地购买了好酒好肉,用以犒劳这些远道而来的大唐将士们。

    大唐将士们给每个商队发了一面旗帜:“这是我大唐的旗帜。我们已向石国的王室和高官出示过这面旗帜。日后,你们在石国经商,就举着这面旗帜。谁敢再轻易对你们动手,你们就问问他们,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想要试试我大唐铁骑的威力!”

    “你们在大唐境内时,大唐的律法会保护你们的安危,你们出门在外,大唐依然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

    “这番话,我们不单对石国这样说,对其他国家,我们也这么说。无论我大唐百姓走得多远,你们在任何一个国家境内,都应该得到该国的礼遇与保护!谁要是敢随意残害我大唐百姓,就是看不起我大唐,就是对我大唐不敬!面对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组织,我大唐绝不姑息,虽远必诛!”

    一番话,说得在场的大唐商人们热泪盈眶。

    他们从来没有哪一刻像此刻一样,这般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与他们的国家,是命运共同体。

    只有他们的国家强大了,他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石国境内的土匪窝全部清扫了一遍。

    从土匪窝中缴获来的赃物,安西军准备带回去,一部分充作本次出征的军费,另一部分则上交给朝廷,让朝廷决定这笔款项的归属。

    那些土匪们在石国高层的保护伞被唐军给端了,就连石国国王,都在唐军的压力下被迫将王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

    新上任的石国国王战战兢兢地想着,日后,唐人就是他的祖宗。一旦有唐人踏上他们石国的国土,他可得小心照顾着。他父亲犯过的错误,他可万万不能再犯了!

    第203章 第 203 章

    唐军为了替百姓讨回公道而出征一事,很快就在海内外引起了一阵轰动。

    大唐周边的国家表示,他们还以为唐军是要拿百姓当借口,占领石国的土地呢。没想到,唐军这般兴师动众,还真的只是为了替那些在石国境内遇害的唐人讨回公道啊!

    见过重视百姓的,没见过这么重视百姓的。

    很快,大唐周边的国家就被大唐使者找上门儿来,挨个儿发了旗帜。

    大唐周边的国家多是些小国,没有几个愿意得罪大唐的。他们在收到这个旗帜之后,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去,通知各地的官员,往后,有唐人踏入我国境内,务必要保证他们的安全。有谁胆敢伤害唐人,一定要将犯罪者第一时间拿下,交给大唐处置!各地的百姓遇到唐人,要尽可能给他们行方便,不得蓄意为难他们!”

    石国因为包庇杀害唐人的凶手,连国王都被迫下台了。其他国家的国王表示,他们绝对要引以为戒!大唐重视的东西,他们也要重视!

    近日以来,身处国外的唐人,纷纷感觉到自己的待遇显著上升。

    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大唐的认同感也愈发高了。

    无论他们走多远,终究,大唐才是他们的国,他们的家……唯有他们的国,他们的家,才会给予他们这样的庇佑。

    身处大唐境内的百姓,在得知此事之后,也感到十分欣慰。他们虽然没有出国,但踏出国门的那批人中,就有他们的亲眷、友人,朝廷能够保障国人在异域他乡的待遇,终归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现在他们不出国,不代表未来他们也不出去啊!随着大唐商业网络蔓延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纷纷派人来大唐学习“大唐语”,了解大唐文化。

    未来,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大唐百姓,说不定也能凭着他们一口流利的大唐话去给人做做“外教”呢!

    朝廷保障了他们在国外的安全,也算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李令月看着系统内到账的积分,眯着眼,看起来心情十分不错。

    不过,她心情好,倒不完全是冲着系统给的积分。在很久以前,她便有一个保家卫国的梦想。可惜,曾经的她能力有限,能够做的事也有限。如今,她终于可以实现心中的愿望了。

    能力越大,责任便也越大。如今,她既然有了这样的能力,这样的际遇,她便不能轻易辜负了这一切。

    “从石国那边得来的财物中取出一些钱财来,补偿给那些遇难者家属吧。”李令月道:“人死不能复生,但往后的日子,总还要过下去。”

    钱财虽然不能抚平遇难者家属的伤痛,却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

    “将钱财送过去的时候,告诉那些人,我大唐将士,为他们讨回公道了!那些残害他们亲眷的石国土匪,在我大唐将士们面前一个个被处决了!”

    “是!”奉命前去安抚遇难者家属的人觉得,这些话语,才是对遇难者家属的最好告慰。

    唯一的遗憾是,石国距离大唐路途遥远,没办法将那些遇难者的遗骸全部带回故乡,只能就地安葬。

    安西军只带回了一些遇难者留下的遗物,交给他们的亲眷立衣冠冢。

    在了结此事之后,武皇将李晏和李清唤至跟前,将这件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知了他们。

    “从这件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作为君王,要维护自己的国民。”李清抢着回答。

    “为什么?”

    “因为,维护是相互的。只有君王维护自己的国民,国民才会维护君王。”李清挠了挠自己的小脑袋:“很多道理我虽然不是很懂,不过我知道,阿娘她很受人爱戴。”

    “你说得不错,令月如今声望之高,不下于朕。太宗皇帝常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挂在嘴边,没想到,他精心教养出来的继承人——你们的阿翁没有将这句话听进去,反倒是你们的阿娘将这句话实践得最好。”

    武皇道:“论对民情、民意的体察,朕不如令月。她明明出生在花团锦簇的大明宫中,却仿佛生来就与百姓站在一道。”

    李清和李晏听着武皇夸奖他们的阿娘,骄傲地扬起了小脑袋,与有荣焉。

    “阿婆,未来,我也要像阿娘一样!”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李晏忽然开口道。

    李清:“你抢了我的台词!这明明是我想说的话!”

    李晏斜了她一眼:“什么叫我抢了你的台词,李卉迟,你脸可真大。”

    武皇含笑看着两个孩子打闹:“看样子,咱们的晏儿和清儿都是有大志向的孩子。”

    “阿婆,你说,我的志向能实现吗?”

    武皇:“唔……这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李晏:“阿婆,除了国与民的关系之外,我还看到了另一点。”

    武皇饶有兴致地道:“说来听听。”

    “唯有国家强大了,别国的人才会认真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李晏道:“如果我们没有直接兵临城下,恐怕,石国国王依然不会把这件事当回事吧?”

    “没错!对待这种不识趣的人,就要向他们展现我们的实力。这样一来,他们才会乖乖听话!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行事!”

    李清很快就接上了李晏的思路:“我们大周必须一直强大!唯有如此,我们说出的话,我们做的事,才有分量!”

    武皇欣慰地点了点头。

    两个孩子年龄还小,能够想到这一层,实属不易。

    从孩子的数量上来说,令月比不得她的两名兄长,但晏儿和清儿的资质都没话说。

    在武皇看来,无论是李晏还是李清,都有为君者该有的潜质。

    她唯一担心的问题是,两个孩子日后会不会不甘屈居人下而相争。

    皇家出生的孩子,大抵都免不了面临这方面的问题,可这两个孩子毕竟是武皇亲眼看着长大的。此时,他们好得跟一个人似的,若是将来,他们也走到形同陌路的地步,不免让人唏嘘。

    翻过年去,李晏和李清便又长了一岁。

    过去的四年,李令月缺席了他们的生辰。今年,她自然要好好陪着李晏和李清过个生。

    生辰当日,李清看着自己身上的衣裳,有些苦恼地说道:“不久前才做的衣裳,又紧了……我本来想穿着这身衣裳去参加生辰宴的,现在看来是不成了。”

    李晏不大能理解妹妹对衣裳的纠结:“阿婆不是命人为你准备了几身新衣裳吗?穿那个呀!”

    “你不懂,这件衣裳可是我最喜欢的衣裳,见证了阿娘带我们出宫‘考察民情’的重要经历!只穿了几回,就穿不下了,我心里头真是难过。”

    “实在不行,让人比照这身衣服的款式,给你再做几身?”

    “再做几身,那些新衣服也不是这套衣裳了啊!”

    李晏叹了口气,老气横秋地说道:“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们总是会长大的,便是再喜欢的衣服,我们也不可能穿一辈子啊。”

    “两位小殿下,宴会就要开始了,圣人使人过来催了,您二位快随奴婢过去吧。”

    除了周岁宴之外,两个孩子的生辰不曾大办过。今年,也同样如此。

    武皇和李令月不愿意看到乌泱泱一群人围在他们身边儿,便只在李武两家邀请了一些关系近的亲戚来参加这场宴会。

    李令月也打算借着这场宴会,让李晏和李清在武家孩子中挑选几名性子投契的人作为玩伴。

    武皇一直担心,她百年之后,由她亲手扶持上来的武家会受到薄待,李令月也知道这一点。

    只是,李令月是注定不可能像原本历史线上的太平公主一样,为了安武皇的心,就去与武家之人联姻的。

    作为替代,李令月想到的方案就是让李武两家的下一辈多多亲近。

    武家下一代中,有几个孩子还是不错的。其中有个叫武清芷的小娘子尤其机灵,武清芷的阿耶早逝,武皇怜惜她年幼丧父,本打算将她接入宫中,养在身边。可惜后来,她有李晏和李清要看顾,顾不过来,只得作罢。

    李令月觉得,若李清与武清芷投契,可以让武清芷给李清做个伴。有了自幼一起长大的情分,她们之间的关系,自然与常人不同。

    不过,李令月从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们的头上。她打算得再怎么好,也得孩子们自己愿意才行。

    要是孩子们与武家之人合不来,她也不会强求。

    武清芷容貌出众,又妙语连珠,果然很快就赢得了李清的好感。

    她比李清年长半岁,不多时,李清便拉着她的袖子武姐姐长,武姐姐短了起来。

    李晏也找到了与他性子投契的武家小郎君,与他们聊了起来。

    武皇看着李武两家的小辈其乐融融的样子,欣慰地点了点头。她从未提过这一茬,想不到,令月竟如此有心。看来,她不必为武家的未来而担忧了。

    度过了热热闹闹的白日,晚间,李令月忽然拿出了两块成色极好的玉雕,让李晏和李清戴上给她看看。

    李晏和李清好奇地接过了那块玉雕:“这是什么?阿娘不是已经给我们送过生辰礼了吗?难道,阿娘还觉得不够,所以又给我们补送了一份?”

    李令月摇了摇头:“有个人很想亲自来参加你们的生辰宴,可惜不方便。于是,他将这两份生辰礼交给我,让我转交给你们。”

    “是谁?”

    “他……你们大抵不认识他。”

    两个孩子感觉有些纳闷儿:“我们不认识的人,还会惦记着我们的生辰,还会给我们送生辰礼吗?”

    他们将那玉雕捧在手掌心中看了看,见玉雕的雕工风格奇特,与此时长安城中流行的款式和风格大相径庭,不由更摸不着头脑了。

    李令月揉了一把他们的头:“好了,时间不早了,你们快回去睡觉吧。若是误了明日的早课,我定然饶不了你们!”

    “阿娘又这样,每回不想让我们追问某件事的时候,就会用这样的语气说话。我们看透你啦!”

    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打发走,李令月看向了虚空中的某处:“礼物我替你带到了,这下,你可算满意了?”

    荧幕中的嬴政,看着李令月与孩子们的互动,眼中早已盈满了笑意。

    在听到李令月的话之后,他却摇了摇头:“什么时候我能亲临现场,为我们的孩子庆生,我才会满意。”

    “那你就慢慢等着吧!”李令月表示,某人休想骗取她的承诺!

    前不久,她才带着两个孩子去与他打了个照面。往后几年,她可不会再做这种事了。

    第204章 第 204 章

    随着吐蕃都护赤玛伦五年任期到期,文成公主成为了第二任吐蕃都护,赤玛伦培养的官员则负责辅佐文成公主。

    原本赤玛伦更加看好同样出自吐蕃四大尚族的另一名女官,可这名女官年纪轻轻,威望不足,经验也有所欠缺。

    赤玛伦在经过了一番思考之后,最终决定推荐文成公主作为第二任吐蕃都护。毕竟,文成公主名望颇高,且又同时受到吐蕃民众与大周的信任。

    至于赤玛伦看好的年轻官员,以及朝廷派去吐蕃的那些官员——且让他们再历练历练吧!

    赤玛伦已经为吐蕃都护府打好了根基,接下来,文成公主只需要延用赤玛伦与李令月共同制定的政策,不需要进行什么大的变动。

    如果不出意外,等到文成公主任期满了,第三位接任吐蕃都护的就是赤玛伦看好的那名女官。五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若在此期间,有更合适的人选出现,这第三任吐蕃都护之位究竟花落谁家,倒也说不准。

    赤玛伦在向文成公主以及辅官们交代完各项事务之后,便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前往长安。

    她自出生到现在,从未离开过吐蕃。然而现在,她却要前往千里之外的长安城。

    尽管长安比逻些更加繁华,在那座繁华的都城中,蕴藏着无限的机会,但此刻赤玛伦的心情十分复杂。

    在离开之前,赤玛伦专程去了一趟雅鲁藏布江。听着江水在耳边奔腾咆哮的声音,她在心中默默地道:别了,雅鲁藏布江。

    这次离开,下次回来,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了。

    长安城中,武皇早早便命人开始为迎接赤玛伦做准备。

    赤玛伦能力出众,为大周稳住了吐蕃地区的局势,武皇十分欣赏她。

    尽管武皇还未曾真正见过赤玛伦,但在书信往来中,她与赤玛伦神交已久。

    武皇先是任命赤玛伦为尚书省左仆射,而后又下旨,为赤玛伦举办盛大的接风宴,以此来显示她对赤玛伦的看重。

    赤玛伦的儿子杜松芒布杰以及吐蕃的其他降臣早早得了令,到时候要准时出息赤玛伦的接风宴。

    上官婉儿笑着对李令月感慨道:“圣人对于她所看重之人当真是极其偏爱。近些日子,不知多少人眼红咱们这位新晋的尚书省左仆射。”

    “那么你呢,婉儿?旁人眼红她,你对她,又是个什么想法?”李令月半真半假地道:“若论能力,论圣心,你不在赤玛伦之下。如今,赤玛伦得了阿娘的倚重,正式步入朝堂为官为宰,你却依旧居于幕后,虽有内相之名,却无内相之实,你可甘心?”

    上官婉儿面上的笑容渐渐淡了些,嘴上却道:“臣听从圣人的安排,圣人需要臣做什么,臣就做什么。”

    她本是罪臣孙女,能够有今日风光,多亏了武皇的提拔和倚重。武皇没有发话,她怎能自作主张?

    李令月道:“阿娘对你的看重程度,绝不在赤玛伦之下。这些年来,你与阿娘之间的情分,也是旁人比不了的。你若是有这方面的意向,可以直接跟阿娘说,阿娘是不会责怪你的。”

    这些年,武皇身边又培养了一批女官,辅佐她处理政务不在话下。李令月觉得,继续让上官婉儿干着类似秘书长的活计,实在有些屈才了。

    上官婉儿定定地盯着李令月看了一会儿,忽然间轻笑出声:“其实,说什么怕委屈我了是假,殿下手上缺人了,想要抓我壮丁才是真吧?”

    对此,李令月也没有否认:“孤这里,的确有一件极为要紧的事,想要交给你。为此,孤与筹备了数年。”

    上官婉儿一直侍奉在武皇身边,闻言,她仔细想了想:“可是土地改革之事?”

    也唯有这件事,让武皇和李令月慎之又慎。毕竟这事儿一个闹不好,是要出大乱子的。

    许多土地都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过去,武皇和李令月也一直在暗中派人调查那些大地主手中究竟握有多少土地。

    如今,李令月终于准备对世家大族动手了么?

    “不错。”李令月道:“这事儿总该有个结果。早一日将土地收回来,交给百姓们耕种,我大周就能多收一些粮食上来。无论是要用兵,还是灾荒年间,做事都会便利许多。”

    “这桩差事,早早就被圣人交给了其他人。太女殿下需要臣做些什么呢?”上官婉儿感到十分困惑。

    “今年,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从女学毕业了。如今她们正负责刊印皇家报刊,引导舆论。只是,她们没什么经验,做事常常达不到孤想要的效果。孤希望,婉儿你能成为她们的引领者,带领她们将‘朝廷打算给百姓分地’这件事告知全天下的百姓。”

    上官婉儿似乎明白了些什么:“殿下是想……”

    “打土豪,分田地。”李令月道:“既然世家大族根深蒂固,不好对付,那咱们就发动百姓去对付他们。百姓为了一口吃的,能冒着诛九族的风险揭竿而起,你说说,要是他们知道朝廷打算将世家大族手中的土地收回来,分给他们拿去种,他们会不会协助朝廷对付世家大族?”

    “会!要是朝廷主动将地分给百姓们,百姓们定然会对此事十分热衷。百姓们人多势众,有了百姓的协助,纵使世家大族是‘地头蛇’,咱们也不必怕他们了!”

    李令月含笑点了点头。朝廷发出的政令在很多地方屡屡受阻,就是因为世家大族的势力在本地根深蒂固,足以与朝廷相抗衡。

    要是朝廷能够将百姓的力量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发地维护朝廷的政令,那么,无论朝廷想要做什么,受到的阻碍都会小得多。

    “这件事的要点,就在于尽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动员更多的百姓。若能打好这一仗,咱们便能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战果!”李令月道:“这件事儿,交给旁人,我不放心,唯有交给你,我才放心,你可愿接手此事?如果你愿意,我就去跟阿娘说。”

    上官婉儿也知道,这非但是一件极为紧要的工作,同样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李令月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摆在了她的面前,她自然承李令月的情。

    “臣愿意,不过,这事儿就不必劳烦殿下了,臣会亲自去向圣人请命。要是臣连为自己争取这个机会都不敢,又怎配得到殿下的看重和信任?”

    当晚,上官婉儿就与武皇进行了一番密谈。

    两人不知说了些什么,第二天一早,上官婉儿就带着几名女官匆匆出了宫,去找负责传媒工作的那些小娘子。

    正好此时,京中上下的注意力都在赤玛伦的身上,并没有人在意上官婉儿做了些什么……

    前些日子,武皇借着外交部在谈判中立下的功劳,将外交部的女官们正式纳入了朝廷的官职体系,但女官们大多官职较低,有资格参与朝会的寥寥无几。

    赤玛伦成为尚书省左仆射之后,她便是女官中官职最高者,每日都站在十分显眼的地方。武皇和李令月还专门为她订制了一身官袍,款式与传统官袍略微有些不同,既是方便赤玛伦行动,也是与男性官员区分开来的意思。

    外交部的一名女官看着站在上首的赤玛伦,目光中带了几分向往之色。

    曾几何时,她与同伴们在得知太女殿下破天荒地委任了吐蕃太后做高官时,她们也曾想过,那名吐蕃太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她为何能得到太女殿下的看重。

    也正是因为赤玛伦的存在,她们开始期盼着从幕后走向前台。

    一起努力的小姐妹中,成功的人并不多,能够顺顺利利走到今天的,唯有她一人。

    此时,她与赤玛伦一起作为圣人的臣子站在朝堂上,一种奇特的感觉在她心中滋生。

    当初,她与她小姐妹们共同的期盼,已经实现了一部分。未来,一切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

    短短数月之间,朝廷要给百姓们分地的消息,就传遍了全国。

    全国上下的百姓们闻言,都激动了起来,等着朝廷把属于他们的那份地分到他们的手中。

    经过几次大事,朝廷在百姓们心中的威望很高,他们对于朝廷的话并不怀疑。

    一些世家大族,则在一边看起了笑话。他们倒要看看,朝廷哪儿来那么多土地,可以租给这些庶民耕种。大唐初年能够分地,是因为地广人稀。

    当年百姓的人口是多少?如今的人口又是多少?皇帝和皇储不会还以为,现在的情况和当年一样吧?

    在世家大族的子弟们看来,多半是朝廷嫌边关人少,准备再迁一些百姓到边关去种地。

    哎哟哟,那可跟流放没什么两样。亏这些庶民还在傻乐呵呢,等到真正的命令传达下来,他们可就要傻眼了。

    谁知没多久,傻眼的就成了他们自己。

    武皇下旨,世家大族按照爵位高低,可保有一定的土地。多余的土地要收回国有,交给附近的百姓们耕种。她下旨的同时,还派了钦差大臣前来督办此事。

    世家大族这下子笑不出来了。他们开始思考着是阳奉阴违,还是直接暗杀钦差,给朝廷一个下马威。

    朝廷这些年动作频频,他们也跟着得了一些好处,所以他们对于朝廷的新政策处于观望态度。但朝廷要将刀子往他们身上砍,那他们肯定不能答应。

    他们沉思良久,眼中浮现出一抹凶光……

    被武皇委以重任的钦差大臣之一,正是赤玛伦。赤玛伦是吐蕃人,与内地世家大族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由她来监督土地改革之事,武皇十分放心。

    不过,武皇也知道,这是一项十分得罪人的活计,赤玛伦在办差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危险事件。因此,她专程派了一队人,来保护赤玛伦的安危。

    不独赤玛伦这边是这样,其他几位钦差大臣那边,也同样如此。

    赤玛伦是最早出发的,她也是第一个面临这种危险的人。不过,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她不仅遇到了刺客,似乎还遭遇了民变?

    当赤玛伦抵达第一个目的地时,一群扛着锄头的百姓凶神恶煞地来到了她的面前。

    看着这些人杀气腾腾的眼神,赤玛伦一颗心沉了下去,觉得自己今日怕是在劫难逃。

    然而,当身边的女翻译官将这些人的话翻译给她听之后,她却懵了。

    “听说,最近总是有歹人来刺杀朝廷命官,哎哟喂,那么好的官,怎么有人下得了手?”

    “肯定是那些黑了心肝儿的地主老爷干的,他们不想把土地交出来,所以才做这些下三滥的事!一群占便宜嫌占不够的腌臜东西,真是让人生气!”

    “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得意!朝廷都发话了,他们还不肯听令,这不是……这不是要造反吗?反贼就该被除掉!”

    赤玛伦听到眼前的这些百姓们慷慨激昂地表示,他们坚决维护朝廷的一切命令。如果有贼人不听从朝廷的命令,他们就要奉旨除贼。

    说实话,赤玛伦整个人都懵了。

    还能这样?还能这样!

    好吧,仔细想想也不意外,这是朝廷——或者说太女殿下能够干得出来的事儿。

    当初太女殿下在吐蕃时,不也搞过农奴动员吗?这么一想,赤玛伦又淡定了下来。

    民心可用,民意可用,这是她一早就知道的事。现在,这么多百姓自发地簇拥在她身边,如果利用好了,也是一股强有力的助力。

    第205章 第 205 章

    百姓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人多力量大,帮忙盯着世家大族不在话下。

    有了他们的协助,世家大族过去做了哪些恶事,在哪里藏匿了土地,最近有什么异常举动,赤玛伦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这也让她省去了很多功夫。

    来的时候,赤玛伦身边只跟着一支护卫队,当她正式在本地执法的时候,她身边却聚集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自发地为她开道,听从她的号令。

    这也让赤玛伦的逐项工作变得顺利无比。

    看着斗志昂扬的百姓们,赤玛伦不禁感叹,太女殿下说的是对的,得民心者得天下。

    若不是有百姓们的积极配合,她想要跟世家大族争斗,绝对不会这么容易。

    在这过程中,赤玛伦也见识到了何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当百姓们看到世家大族都富得流油了,平日里还对他们敲骨吸髓时,深深的恨意开始在他们心底不断蔓延。

    正因为有了世家大族做对比,当朝廷将收回来的土地分发到他们手中的时候,他们才会感激涕零。赤玛伦在分地的时候,还顺带向百姓们公布了朝廷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的命令。

    如今,朝廷通过海上贸易得到了海量的财富,少收一些农业税,不会对朝廷造成太大的影响,却能大大降低底层民众的压力。

    当附近面容粗糙的农民们听到这则消息时,眼中泛起了泪花。

    他们的不容易,他们自己都不敢深思,没想到,朝廷居然看得到啊!

    “朝廷设立了实名检举的信箱。往后,谁要是再欺压你们,你们可以投诉那些人。”

    赤玛伦道:“这回,不仅男人可以分到田地,女人也同样能够分到田地。要是有些人家孤儿寡母的,家里的田地耕种不过来,也可以选择不要田地,换取进入纺织厂工作的机会。纺织厂的工资是每日结算的,有钱银在手,日子总不会太难过。”

    至少,不会比过去更难。有了诸多政策的扶持,日后,他们再努力些,总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身边儿的女官将她的意思传达给周围的百姓们时,周围的百姓们呼啦啦跪了一片。

    有人痛哭流涕,似乎是在遗憾自己早逝的亲人怎么没能挨到这个好时候,有人山呼万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从前的许多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太苦太苦了,苦到他们甚至不愿意去回忆。往后的日子,对他们来说,总算是有些盼头了。

    赤玛伦离开的时候,方圆十里的百姓都赶来为她送行,舍不得她离开。

    他们生怕最近得到的这些消息,只是他们做的一场美梦。她离开了,他们的美梦也就醒了。

    为此,赤玛伦不得不再三安慰他们:“这不是梦,是真的。你们都在新得的田地上干了好几天活了,难道你们还不知道吗?”

    “接下来,我还要去别的地方宣读朝廷的诏令。你们是得到了田地,可别的地方的百姓还没得到呢。现在,也该让他们高兴高兴了!”

    这样的话,赤玛伦说了好几遍,才总算是将附近的百姓们劝了回去。

    有一些人眼瞅着赤玛伦一行人朝着临近县城所在的方向而去,赶忙跑去向他们的亲戚传递消息。一定要好好配合朝廷的工作啊,这样才能尽早分到田地!

    ……

    在各地民众的配合下,朝廷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解决了困扰他们已久的土地兼并问题。

    武皇和李令月高兴了,他们进一步削弱了世家大族带来的威胁。百姓们高兴了,他们得到了田地,将实惠攥在了手掌心中。

    不高兴的,也只有那些穿成了数百年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历经数个朝代,自认比朝廷还要尊贵些,没想到武皇和李令月居然敢这样对待他们,他们中的一些人,自然起了反心。

    有些人才一动手,就被附近盯梢的百姓悄悄举报给了朝廷,造反的计划功败垂成。

    可也有人把持了当地的官府,与在官府当官的世家子沆瀣一气,兴兵造反。

    百姓们都不肯支持世家,世家招募不到兵源,他们的造反规模往往十分有限,成不了气候。

    不过,各地造反的次数一多,也让人烦不胜烦。

    武皇杀了一批官员,罢免了一批官员,还有一些官员则是不肯再为武皇效力,主动请辞。

    如此一来,武皇和李令月自然再度陷入了缺人的状态。幸好朝廷兴办的学校中又有一批学子毕业了,他们被紧急招来顶上。

    与此同时,武皇又开了一次恩科,招了一些人进来,这才勉强度过了用人荒。

    李令月看着忙得焦头烂额的武皇,不由出声安慰道:“阿娘且放宽心。对于咱们来说,最艰难的时候,也就这么几年。等到咱们在百姓中遴选出了可用之才,往后,就彻底不必再看那些世家大族的脸色了。”

    “他们还以为朝廷离了他们,就运转不了呢,且等着看吧,没有谁是离不开谁的!”

    世家轮转,王朝更迭,唯有那些在街道上、田埂边忙忙碌碌的百姓亘古不变。

    他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凭他们的毅力和智慧一直存活了下来。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险阻,他们会始终这样生存下去。

    李令月选择与他们站在一道。

    武皇听了她的话,显然也心有所感。她沉默了片刻,忽然间道:“你若是真想让朕放宽心,不如多帮朕处理一些公务来得实在!”

    李令月:嗯?嗯嗯嗯?她不是在安慰她家阿娘吗?怎么眨眼间,话题就转到公务上了?

    李令月:“阿娘,您的英明果决,是我万万不及的,这朝中的大事小事,自然要由您来做决断!”

    武皇斜睨了她一眼:“朕都一把年纪的人了,你还让你的老母亲顶在前头干活,不说帮朕分担分担,有你这么做人女儿的么?”

    李令月立刻喊冤:“哪有?自打我回京城,几乎替阿娘分担了一半的政务了,阿娘还想怎么样啊?不管怎么说,阿娘才是皇帝,我一个皇储插手这么多,都可以称得上是僭越了!”

    武皇:“你当朕不知道你是担心僭越,还是想偷懒么?你这般懒散,小心晏儿和清儿有样学样!”

    李令月死鸭子嘴硬:“阿娘别瞎说,我哪里懒散了?阿娘这般勤政,我这么像我娘,当然是一切随我娘啦!”

    “既然如此,那你来替朕把这沓奏疏处理了,也好让朕松快松快。”

    李令月看着那堆成一座小山的奏疏,又看了看武皇,不敢置信地道:“阿娘……”

    武皇面不改色地道:“朕从前勤奋过了,如今,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你年富力强,正是该拼的时候,你该给晏儿和清儿做个好榜样。”

    李令月从武皇的话中听出了几分隐退之意。武皇虽已上了年纪,却仍旧精神矍铄,不至于无法处理手头的公务。

    她若不是存了退下来的心思,也不至于把越来越多的活计交到李令月的手中。

    不要啊,她年纪轻轻,难道就要被困在皇位上了吗?

    李令月只要一想到她家阿翁在登基之后,连仗都没得打,就不由心情暗淡。

    她表情诚挚地说道:“阿娘,我觉得你至少还能再干十年!要是平日里你注意身子,再干二十年也不在话下!”

    她这话刚说完,就挨了一下。

    武皇没好气地道:“你还打算让你娘给你干到死不成!想得倒是挺美!你这些年东奔西走的,将这大好河山游历遍了,朕可还没去看过呢。尤其是那些新得的地儿,朕连一眼都没看过。你这是不打算让朕去看一看了?”

    李令月这下没话说了。

    “阿婆和阿娘在说什么呢?”

    下了课的李晏和李清照常来给武皇请安。

    才走到门口,他们就听到了李令月和武皇拌嘴的声音,俩人顿时露出了心照不宣的表情。

    他们虽然只有八岁,身量却比寻常孩子高了不少,都快赶上十一岁的孩子了。虽然他们眉宇间仍是一团稚气,武皇和李令月也没法再拿他们当小孩子来对待。

    “朕在与你们阿娘说,让你们阿娘替朕多分担些工作,朕想去游览我大周的大好河山!”

    李晏和李清一听这话,顿时眼睛都亮了起来。

    “阿婆要是去,一定要带上我们啊!我们也没有游览过呢!”

    课业繁重的他们,很少有机会离开京城。一听说有机会出去玩,他们眼睛都亮了起来。

    “阿婆带我们出去玩,让阿娘看家!”

    李晏很愉快地分配好了工作,李清在一旁赞同地点了点头。

    然后,他们一人被李令月戳了一记额头。

    这俩小东西可真是她亲生的崽啊!居然这么对待他们的娘亲,真是两只小白眼狼!

    武皇仿佛看出了李令月的心思,对她道:“他们那是随你。”

    想想她是怎么对待自己的老母亲的吧!

    李令月:“……”

    武皇到底还是带着两个孩子往边塞的方向去了,只留下李令月一个人在京城监国。

    李晏和李清早就嚷嚷着想去西域看看了,武皇决定满足他们的这个愿望。

    亲娘和孩子们都可以出去玩,只有李令月一个人需要加班加点,这让李令月很不开心。

    好在,她很快就打开了荧幕,看着跟她一起加班加点的嬴政,她总算是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

    嬴政:“?”

    “令月,你这是何意?”他还什么都没做吧?为何她会露出如此诡异的表情?

    “没什么,瞧着你,心里头高兴。”

    嬴政:“……”哎,原来是令月想他了,又不好意思直说。

    罢了罢了,她既然想他了,就让她多看几眼吧。等他批完奏疏,再与她好好交流感情。

    第206章 第 206 章

    好不容易处理完奏疏的嬴政,正准备好好与李令月说会子话。

    为了令月,他连今日与李斯的约都推了,让李斯改日再来。

    谁知,他一抬头,却发现李令月不知何时,已经将荧幕关掉了。

    嬴政的脸颊,有些郁闷地鼓了起来。

    到了这会儿,他也不得不承认,是他自作多情了,令月其实根本就没有想他。

    第二日,李令月又来找嬴政“连麦”,镜头前,却只能看到嬴政的背影。

    此时,嬴政正低着头,不知在写些什么。

    李令月不禁有些纳闷儿:“阿政,你今日是怎么了?难不成,这些天朝堂上又有人惹你不高兴了?即使旁人惹你不高兴,你也不用跟我闹别扭吧?”

    嬴政手中的动作顿了顿:“没有闹别扭。”

    从他的语气中,李令月却能听出他很不开心。

    哎呀,这可真是稀奇了。她与他情绪都稳定得很,即使近些日子政务不顺,他们也不会把情绪带到对方的面前。有时,他们还会与对方商量怎么解决某些难题。

    这样的嬴政,今日怎么忽然间就变得这么奇怪呢?

    李令月开始脑洞大开:“阿政,你不会是最近又遇刺了吧?”

    嬴政也没多想,淡淡地应了一声。他是个招贼的体制,他登基前后,这刺杀就没断过。

    他前些日子出宫巡查之时,的确遭遇过一回刺客。不过那刺客尚未近他的身,就被他身边儿的人给拦住了。嬴政命人将刺客拿下,审出了幕后黑手,便将此事丢在了脑后。

    李令月一听,嬴政承认了他遇刺之事,又道:“你不会是被刺客划伤了脸,才不敢让我看你吧?”

    “哎,我家阿政生得这般好,若是脸上带伤,便如美玉微瑕。不过,我与你感情深厚,断然不会因此而嫌弃你的。阿政,你就回过头来,让我看看你的伤势吧!”

    嬴政的背影一僵,旋即有些恼怒地转过头来。

    昏黄的灯光下,他的面庞有些朦胧,他的双眼中却像是带着火星子一般。

    “朕、没、有、受、伤!”

    “原来没有伤着脸呀!”李令月仔细地盯着他的脸打量了一番,而后松了口气:“那可真是太好了。不过,既然你没伤着脸,怎么刚才不敢来见我呢?”

    “这天底下,岂有朕不敢见之人?”嬴政睥睨地道。

    “也是,这根本不符合你的性情。”李令月道:“看样子,你单纯就是在跟我闹别扭。说吧,我最近又怎么惹到你了?”

    她仔细想了想:“我又给你种子,又给你技术,我明明对你够好了吧?”

    还要她怎么样啊!

    “昨日,你说你瞧见我,心里便高兴。”

    “没错,这句话怎么了吗?”

    李令月表示,在她家娘亲和两个不孝子纷纷翘班、翘学出去玩的时候,她看到还有人跟她同病相怜,她就是高兴啊!

    “你口是心非,嘴上说着想我,其实一点也不想我。”嬴政道:“在你之前,还从未有人如此愚弄过朕!”

    李令月:“?”

    怎么“我”着“我”着又变“朕”了?

    李令月:“你讲讲道理好不好!我什么时候愚弄过你了?”

    不过,嬴政这么一说,她也知道了症结所在。

    李令月的那句话,只是随口说出的一声感慨,嬴政却把那句话当成了她在向他撒娇,诉说思念……

    李令月当然不可能直接说是嬴政误解了她的意思。既然知道了问题在哪里,那就好办了,顺毛捋呗!

    嬴政:“你明明在暗示我等你,处理完公务之后好好交流。我推了与李斯的约,你却断开了我们之间的联络。”

    李令月:“我的确很想你,但我可没有暗示你。你又不是不知道,最近阿娘带着孩子们出了远门,将所有的政务都丢给我一个人。如今大唐疆土广袤,需要处理的事务又多又杂,我就算想跟你‘约会’,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呀!”

    说到这里,李令月就满腹哀怨:“阿政啊,你要是精力这么旺盛,不如你帮我处理一部分奏疏吧?政务处理完了,我们不就可以约会了吗?”

    他都有空想东想西了,他还没空帮她处理一些奏疏吗?

    这些天,李令月都快被堆积如山的奏疏给逼得抓狂了,感觉前途无“亮”啊!

    嬴政:“……令月,别闹。”

    他,帮令月处理大唐奏疏?

    “我没闹,我是认真的。”李令月道:“论起来,你也算是我大唐未来的准皇后了。大唐好了,自然也有你的好处。你替我分担一些公务,有什么不可以?”

    李令月说着说着,语气越来越理直气壮。

    嬴政对于李令月说的大唐未来准皇后之语不置可否。

    他呆愣了半晌,才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我对大唐的局势可不大了解,你确定要让我帮你分担公务?”

    “不了解,可以去了解。不会,可以去学。阿政你的学习能力,我还是相信的。”

    嬴政:“……”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不过是当着令月的面,表现了一下他的不满,最后,事态居然向着如此诡异的方向发展……

    武皇带着孩子们回来之后,她发现李令月的小日子过得居然还算不错。

    李令月没有一见了武皇,就冲她抱怨公务太多,最近处理公务都把她给累瘦了,又或者是埋怨一下武皇的狠心,武皇带着李晏和李清出去巡查,却不肯带她……

    总之,看起来面颊红润、吃好喝好睡好的李令月,在武皇看来有些“不正常”。

    事有反常必为妖,武皇上前仔细一看,发现一部分奏疏中的字迹,与李令月的字迹大相径庭。

    这字迹遒劲有力,却绝不可能出自李令月的手笔。

    对此,武皇的第一反应是,自家女儿终于开窍了,找了个又有才又有貌的小郎君来替她分担工作。

    武皇对此并不避讳,这江山未来是令月的,令月愿意抬举谁都行。只要她能将权力给出去,也能将权力随时收回,那么问题就不大。

    武皇仔细看了看“那人”处理的公务,起初她觉得这人文采寻常,不及大唐众多才子那般出众。可当她看了几本“那人”处理的公务,却发现此人不愧是令月看重之人。他对许多政务颇有见地,只是有少数见解不大符合当下的情况。

    不过,也算是极为难得了。此人有将相之才,理应得到重用!

    “令月,此人是谁?你若实在喜欢他,可以给他个名分!”

    武皇也不与李令月兜圈子,直接拿着那封嬴政批阅过的奏疏去找李令月。

    母女多年,李令月还能不理解武皇的想法?可惜,就连她也只能偶尔让他帮忙分担一下工作,真要正儿八经让他过来替她打工,她可用不起!再说,有人敢用他吗?

    “协助我处理这些工作的,是孩子们的亲爹。我知道阿娘求贤若渴,看到一个大才就恨不得招过来。不过,他没法过来协助我们的。”

    武皇一听这话,一腔热情就淡了下来。她还以为爱女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异地恋之后,终于决定甩了某人了呢。

    没想到,还是他啊。

    不过,并不是随便拎一个男子出来,就能超过“他”的。令月在见识了那样的奇男子之后,旁人入不了她的眼,倒也不足为奇。

    “你在朕的面前如此不加掩饰,恐怕晏儿和清儿也会发现一些端倪。他们两个有多机灵,你是知道的。”武皇提醒李令月:“你要是不打算将他们生父的事告诉他们,还是藏藏好吧。你若准备告诉他们了,只怕他们有的好闹腾了。”

    单是向两个孩子解释,他们的生父和生母为何能够相遇,只要就要费上好一番唇舌。

    当他们知道,有系统这项“神器”在手,穿越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会不会闹着要去别的时空看看呢?他们会不会想要亲眼看一看自己的生父?

    武皇只是略略一想,就觉得头疼。要她说,最好还是将他们生父的身份藏藏好,如此一来,能够省很多麻烦。

    “阿娘的顾虑,我都明白。不过如今,他们一日日长大,对于很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判断。若是他们不来找我,我不会主动将他们阿耶的事情告诉他们。可他们如果自己看出了端倪,来找我询问,我不会欺骗他们。”

    好在,两个孩子虽然觉得近日宫中的氛围有些奇怪,却没有深想。

    回来后,他们将他们从西域带回来的礼物分发给身边亲近之人,一个都没落下。

    李令月这个做阿娘的,得到的是最多的。

    她看着身边儿摆着的箱子中装着的琳琅满目的土特产,笑着道:“他们有心了。”

    两个孩子的行为越是得体,李令月便越是深刻地意识到,他们已经长大了。她不能再向从前那样,将他们当成小孩子来对待。

    如果他们没有大志向,他们当然可以继续做个单纯无忧的孩子,在武皇和李令月的庇护下快乐成长。但他们既有机灵劲儿,也有上进心,李令月当然会拿高要求、高标准来对待他们。

    又过了几日,两个孩子别别扭扭地来找李令月。

    李令月以为,他们终于察觉到不对,准备来向她询问与生父有关的事了。

    结果,他们只是以为李令月有了面首,却碍于他们的缘故不好将那人提上来。于是,他们安慰李令月说,只要李令月高兴,可以直接将那人给提上来,他们会试着包容和接纳那个人的。

    李令月:“……”

    就,挺一言难尽的。

    她实在没想到,她的一双儿女会这般关心母亲,他们为了让她高兴,甚至主动劝她去找面首哎!

    镜头另一端的嬴政听到这番话,捏紧了手中的拳头。他深深觉得,孩子不揍果然是不行的。

    看看这俩孩子吧,他们居然主动让他们的娘给他们找小爹!

    第207章 第 207 章

    李令月看着李晏和李清愧疚、理解的神色,觉得他们似乎误会了什么。

    “我不是因为你们,才拒绝大婚,也不找面首的,你们不必多想。我这性子,你们也知道,我是不会为了旁人委屈我自个儿的。”

    “这么说,最近传言中与阿娘关系十分亲密的人,不是阿娘的意中人?”李清追问道。

    “不是。”

    李清松了口气:“如此,也好。要是阿娘突然多出个心上人来,我和李济桓还真不知道要怎么跟他相处呢。”

    她承认,自己是自私的。尽管她已经做了心理建设,如果阿娘喜欢谁,她就要接纳对方。可终究,她还是希望她在阿娘心中的分量是最重的。

    多出一个人来,总让她有种阿娘的爱和注意力会被抢走的感觉。

    既然已经确定了那人不是李令月的心上人,李清也就懒得过问了,兴许那人是阿娘新近招揽的一名能人吧。

    这些年,阿娘在大周的名声如日中天,不知多少人想着投奔阿娘,为阿娘所用。

    他们不在的时候,有那么几个能人协助阿娘处理政务,实在是太正常了。

    李清知道,才学拔尖的人,都会被武皇和李令月送来教导他们。在李清看来,若有朝一日那人到了她跟前,她再好好了解那人也不迟。若那人没有资格到她跟前来,她也不必了解他是谁。

    “看来,清儿是没有什么想问的了。”李令月不忍心孩子们与真相擦肩而过,便看向了面前的儿子:“那么晏儿,你呢?你可有什么想问的?”

    “我带给阿娘的礼物,阿娘可喜欢?”李晏想了想,问道。

    李令月轻叹道:“喜欢。”

    “既然喜欢,阿娘为何要叹气?难道,阿娘其实不喜欢,只是为了不让我伤心才唬我?”

    李令月将李晏揽在怀中。

    孩子们正是长个子的时候,小半年未见,李晏又往上窜了一截儿。

    李清也不例外,她去一趟西域回来,瞧着比从前壮实了些。李令月估摸着,他们这是吃牛羊肉给吃出来的。

    “阿娘只是有些感叹,两年前,我还能将你们抱在怀中,一眨眼,你们都这么大了。”

    李清对此不以为然,相反,她很为自己长个子的速度比李晏快而骄傲。

    她不理解李令月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感慨,不过,她见过别人家的阿娘,知道别人家的阿娘比自家阿娘还心思细腻。所以,她倒也不以为然。

    李清将李令月的胳膊挽在怀中,豪气冲天地说道:“阿娘不必伤心难过,以前阿娘抱着我们护着我们,往后,就由我们来保护阿娘!这回,在西域,有酋长的孩子要跟我比骑射,我一场都没有输过!怎么样,阿娘,我厉害吧?”

    “厉害!”李令月刮了刮她的鼻子:“既然你没输过,那晏儿岂不是……”

    说到这里,李清的得意劲儿越发止不住,她甚至当着李晏的面,嚣张地大笑出声:“凡是有我参与的比赛,他都输了!不过呢,他跟别人的比赛大多赢了。”

    “你也就赢了我三场而已,别那么嚣张!”

    “那是因为阿婆怕我们之间传出兄妹阋墙的流言来,我赢了你三场之后,阿婆就不许我们再同台比武。要不然啊,我肯定能赢更多场!”

    “好了,你们两个!”李令月有些无奈地将两人拉开:“我瞧着,你们倒像是一对冤家,一日不吵闹,心中便不舒坦。”

    “那是因为她特别喜欢搞事情!”李晏指着李清道。

    李清斜了他一眼:“你以为你就是什么省油的灯了吗?醒醒吧,能跟我吵到一处,你还当自己是什么与世无争的白莲花吗?”

    李晏:“……”

    李令月看着两个孩子相处的模式,不由露出了一丝笑容。

    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似乎一直未曾变过。只是不知,他们的这种状态,能够维持到什么时候。

    这年年底,李令月忽然收到了一封奏报。

    今年官府在统计人口之时,忽然多出了几百万人来。

    若单纯只是人口数量增加,倒是没什么奇怪的。这些年,武皇和李令月一直在打击隐户,鼓励生育。

    李令月一开始虽然觉得几百万的人口增幅有些多,倒也没有往心里去。

    但紧随其后的一封奏报,却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这么奇特的事情,怎么能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呢?

    李令月在接到这封奏报之后,立刻带着奏报来到了武皇的面前。

    “阿娘,你瞧瞧这封奏报!边关处有几个村落的村民,说他们祖上是华夏人,当初避隋时乱,不得已才出去逃难。现在,他们眼见着咱们大周局势稳定了,便想着回归大周呢。”

    武皇听到这则消息,也觉得啼笑皆非。

    她接过这份奏报,看着奏报上细细陈列的证物,见这些证物中,的确有当初隋朝用过的箭羽,以及能够证明他们隋朝老兵身份的令牌,这才信了他们的话。

    “说来,也怪隋炀帝不做人。要不是当初他一意孤行,非得三征高句丽,还喜欢瞎指挥,也不会闹得民怨沸腾。那些跟随隋炀帝出征的老兵死伤无算,幸运些的,则趁乱逃走了。这些人的先祖当初能够逃出生天,还能找到一块地方安安稳稳地生活下来,倒也有些运道在身上。”

    说着,李令月拉了拉武皇的袖子:“阿娘,既然这些人都主动归附了,那咱们肯定得收下啊!他们的先祖拼了命地逃离前隋,却在咱们统治的时候请求成为咱们大周的人,这不正好说明了咱们大周是天命所在、众望所归吗?”

    虽说这几个村落没有多少地,人也不多,但他们为了回归大周,连祖上珍藏的旧物都拿出来了,这对于大周来说,也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

    况且,大周现在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了,人口却还是不够多,李令月巴不得能立刻再多出一批人来!

    “朕知道。这些人,咱们自然是要收的。不过,在正式接纳他们之前,得将他们的身份挨个儿查清楚了,不能让别国细作趁机混了进来。”

    武皇已经开始思考该如何接纳这批人了。

    “阿娘英明!”李令月见武皇心中有了成算,便不再多言。

    此事不仅让武皇和李令月觉得不可思议,也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风浪。

    这些年,大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繁华、富庶、安定了起来。周边许多国家之人都对大周心向往之。这是武皇与李令月领导有方的成果,也是大臣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此时,这些大臣们听说前隋老兵的后代拼命想要重新回到大唐来,与有荣焉。

    不过,他们跟武皇想法相同。回来可以,回来之前,需要经过一番排查。这批人回归大唐之后,究竟该是什么章程,也得好好讨论一下。

    一番准备工作颇为繁琐,等到这些工作全部做完,又是一年过去了。

    当边关那些人终于被允许以唐人的身份踏上大唐的国土,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都是听祖辈的故事长大的,在祖辈的描述中,曾经的大隋是一个国力强大、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国家。可惜,在隋炀帝上位之后,一切都毁了。

    隋炀帝先征吐谷浑,又命人建运河、修龙舟,丝毫不顾民众的承受能力。

    他征集大军三征高句丽,更是直接将隋朝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第一次征战高句丽,隋炀帝就调派百万之众。原本隋军有着巨大优势,按理说,只要稳扎稳打,一个小小的高句丽,怎么也不至于拿不下来。

    可隋炀帝带着大军出征,一心想要逞威风。他要求将领们不得擅自做主,必须听从他的指挥才能行动,这就大大延误了战机。一路上,隋炀帝更是时有骚操作,弄得将士们苦不堪言。当大军抵达平壤之时,由于隋炀帝判断失误,隋军遭遇埋伏,最后逃回去的兵卒仅仅只有数千人。①

    这些刚刚归唐之人的先祖,就是在第一次征战高句丽时逃走的。

    根据那些隋兵们的回忆,当初他们跟随隋炀帝出征之时,每天都有同胞在他们身边死去,负责造船的人因为长期站在水中,下半身生了蛆②。对于底层士兵来说,周围就像是人间炼狱一般,看不到希望。

    隋兵们不想死,更加不想毫无意义地死去,因此,他们选择了叛逃……

    在逃亡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人死去。最终能够顺利逃出来的人,只是极少数人。

    这些幸存者中,有一些人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有一些人则从此隐姓埋名,躲到边境线处,隐居了起来。

    他们虽然一辈子都没再回过故土,但他们却反反复复地向子孙讲述着曾经的“开皇之治”,讲述那片富饶的土地,讲述他们在隋文帝治下的衣食住行……

    他们在边境线上的日子也不好过,时不时便会被卷入战乱之中。正因为一日不如一日,往昔的治世在他们心中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这些老兵们的子孙生活在与大唐交界之处。对于大唐的繁华富庶,他们也有所耳闻,只是感触并不深刻。

    直到他们踏入大唐的腹地,他们才深刻意识到,他们的先祖所言非虚。

    华夏之地,果然美丽富饶。

    如今统治着这片土地的王朝,更是让这片土地绽放出了惊人的活力。

    往后,他们就是唐人了。他们能过上先祖口中繁华富庶、路不拾遗的日子吗?

    第208章 第 208 章

    朝廷派了一名女外交官来负责接待这些刚刚归唐的前隋士兵们的后代。

    女官亲切的笑容,诚挚的态度,让这些新唐人心下稍安。

    “往后,大家都是大唐人了,自当守望互助。如果你们生活上有什么难处,可以向负责管理你们的官员反应,他们会帮助你们。要是有人胆敢随意欺负你们,朝廷也不会放过他们!”

    皇储对于民生这一块儿十分看重,由她一手栽培出来的女官们自然也是如此。何况,女官们在大唐的土地改革中,已经见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她们比任何人都明白,想要顺利地做成某件事,就要与民众站在一道。

    女官是带着物资来探视新唐人的,在安抚完这些新唐人之后,她就将物资分发给了这些新唐人。这些物资中,有粮食、布匹,有种子、锄具,还有足够让他们度过几个月的大唐货币。

    新唐人听着女官关切的话语,感受着手中沉甸甸的分量,眼中一时竟有些湿润。

    他们这些生活在边境线上的人,没有国籍、没有尊严,时常被欺负来欺负去的。哪怕是一个小国的官吏,都敢对他们吆五喝六。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在大唐接纳他们之后,他们居然从大唐派来的官员这里,得到了尊重。

    而且,大唐比他们想象中更加强大繁华。

    这些新唐人不由开始感到庆幸,庆幸他们做出了一个明智的抉择,庆幸大唐愿意接纳他们。

    当这些新唐人知道,他们还有地可以分的时候,他们更是欣喜若狂,不住地称颂朝廷。

    短短时间内,在女官的帮助下,新归附的唐人就渐渐融入了大唐之中。无论是他们的生活质量,还是他们的精气神,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转了起来。

    周边地区的一些村落见了,不禁也有了些想法。既然他们的“邻居”能够成为唐人,他们能不能成为唐人呢?他们的村落与那些新唐人的村落挨得那么近,说不定他们的先祖也是华夏人逃难过来的呢?

    大唐既然肯收了他们隔壁村,何不把他们一起给收了呢?

    “大家回去都好好在咱们村里找找,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我们是华夏人的后代。一旦找到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像隔壁村那些人一样,吃香的喝辣的了!”

    在村长的一声令下,一大村子的人浩浩荡荡地行动了起来,掘地三尺,任何一块地方都不肯放过。别说,还真被他们挖出一件疑似出自中原王朝的古董。

    村长和村里的人一合计,决定拿着这件古董去碰碰运气……

    当他们抵达附近的大唐官府时,不止他们心中存着这个想法,与他们有着类似想法的人还有很多。

    “我们村里发现了中原王朝的瓦片,我们祖上肯定也是华夏人,让我们回归华夏吧!”

    “几块破瓦片能证明什么,你们真是想当唐人想疯了!”

    “我们什么也没有发现,但我们村里许多人跟你们大唐人一模一样,我觉得我们祖上也是华夏人!”

    “你们真是比前面那群人还能做梦!你说你祖上是华夏人,我还说我祖上也是华夏人呢!”

    “我们跟你们这些冒牌货可不一样,我们这里有用华夏语写的书!我们不识字,具体是什么年代的书,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我们祖上肯定是华夏人,我们才应该回归华夏!”

    “你都不识字,你怎么能肯定你们的书是华夏的书?我看啊,说不定是别的地方传过来的书呢……”

    大家都不是傻子,只要获得大唐的国籍,就能够享受到大唐给与的诸多好处,他们当然愿意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边境线上的大唐官员眼见着周边的百姓都争做大唐人,不由又是骄傲自豪,又是头疼。

    大家都心向大唐,大唐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开疆扩土。只是,短时间内,想要投奔大唐的人多了,他这儿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大唐一时之间,只怕也难以消化这么多的土地和人口……愁啊!

    长安城中,武皇与李令月这些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明明她们没有对外发动战争,却被动“开疆扩土”,这对于她们而言,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对于接纳边境线上的百姓成为新唐人,武皇和李令月还是很谨慎的。接纳了这些人,就意味着她们要对这些人负责。

    她们需要排查这些人的身份,确定这些人中没有混入间谍,并且她们也需要考虑接纳这些人,对大唐已有的百姓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她们不能因为这些人,影响到大唐现如今的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李令月想了想,与武皇一起,将朝中重臣与外交部官员召集起来,共同商量该如何对待那些想要成为唐人的外国民众。

    李令月道:“若那些人自称是华夏人的后代,在证实了他们话语的真实性后,可以直接接纳他们成为我大唐百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们的身份,他们的请求一律驳回。”

    “现在期盼着成为唐人的外国百姓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直接拒绝他们的请求,恐怕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况且,我大唐如今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一名女外交官说道。

    在她看来,适当地接纳一部分外国人,也没什么坏处。反正这些年,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大唐的粮食不仅够自己的百姓吃,还能拿出去卖给别的国家,大唐是有能力养活更多人的。

    而多一些人成为唐人,为大唐干活,也就能为大唐创造更多的价值。

    李令月显然早已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开放合法移民通道。我们制定一些规则,符合条件的外国民众,可以申请加入大唐成为唐人。”

    在场的诸位官员想了想,也认可了李令月的提议。

    有人自愿带着土地投奔他们大唐,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好事,但他们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接收人和土地。既然如此,制定一定的规则和门槛,选择性地接纳部分外国百姓成为新唐人,就成了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大唐官员们就规则的制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武皇与李令月则优哉游哉地在一旁看起了戏。

    不管这些官员们吵成什么样,反正,她们只负责最后的把关。

    在如何接收外国移民方面,外交部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外交部的女官们据理力争、舌战群雄的模样,给武皇所倚重的心腹大臣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这件事尘埃落定的时候,武皇的大臣们纷纷道:“如今的小娘子,可是越来越了不得了……谁要是小瞧了她们,定然是要吃亏的!”

    这年的秋季,大唐总人口数量正式突破了八千万大关,开始向着九千万迈进。

    与此同时,诸如苏定方、刘仁轨之类的老将也站了出来,申请出兵高句丽。

    “当初,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无数将士们客死他乡。高句丽屡次诈降,又屡次反叛,在战争结束之后,更是将前隋将士们的尸骨做成了京观,以此来炫耀他们的功绩……”

    “战场上,敌对双方相互厮杀,原本没什么可指摘之处。只是,将士们死后,他们的尸骨还要受到这样的侮辱,终究让人无法接受。高句丽这么做,分明是将我们这些人的脸往地上踩!正因如此,我大唐太宗皇帝当初才会亲征高句丽!可惜,我大唐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却没能攻灭高句丽。”

    “如今,大周的强盛,更胜往昔的大唐。前隋士兵们的后人既然已经归唐,我们与高句丽之间的恩怨,也该做个了结了!”

    “臣请战!”

    “臣请战!”

    苏定方与刘仁轨都是太宗时期的老臣了,如今他们身子骨虽然还算健朗,却不知还能再领几年兵。他们都盼着能亲自完成太宗皇帝的遗愿,将高句丽纳入大唐的国土范围。

    换做是前些年,他们未必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可现在,大唐有这样的实力,有这样的底气去攻灭高句丽,为什么不去做呢?

    前隋的将士,也是他们的同胞,他们的亡魂需要得到安息。高句丽也需要为其屡次挑衅大唐的行为付出代价!

    “圣人,臣亦请战!”李令月越众上前:“臣是大周皇储,亦是圣人钦封的天策上将。为我华夏一雪前耻之事,臣义不容辞!请圣人成全!”

    “不可!太女殿下身份贵重,怎能亲临险要之地?”有人立刻站出来组织。

    李令月却道:“当初太宗皇帝能以帝王之尊御驾亲征,孤为何不可亲临高句丽?孤要亲眼看着高句丽的政权覆灭!孤还要将高句丽的王抓回长安,让他给圣人跳舞!”

    一些老臣看着意气风发的皇太女,不由有些欣慰。

    能有一个如此肖似太宗皇帝的后辈,紧跟太宗皇帝的步伐,实乃大唐之幸。

    如今,大唐国力蒸蒸日上,想必太宗皇帝当初没能完成的伟业,能在皇太女手中完成。

    武皇看了李令月一眼,没说什么。

    就她本心来说,她是不愿意让李令月再率军远征的。可李令月的一番说辞,让她失去了拒绝的理由。

    有些事,不是非得李令月来做不可,但由李令月出面,效果会更好。

    武周二十四年秋,朝廷上下一致通过了攻打高句丽的决定。

    武周二十五年春,李令月、苏定方、刘仁轨各领一路军队,兵分三路,进攻高句丽。

    其中,苏定方与刘仁轨领的是陆军,李令月则领着海军出发,借道新罗,从朝鲜半岛的南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

    第209章 第 209 章

    新罗国王在收到来自武皇的诏书后,将朝中的大臣们召到了跟前。

    “上国准备攻打高句丽,接下来,我们要全力配合上国的行动!”

    新罗地处朝鲜半岛南端,身边有强敌百济与高句丽。

    新罗国王正是靠着抱大唐的大腿,才将王朝顺利延续至今。

    现在,大周那边有了新的指令,新罗国王当然不打算忤逆武皇的意思。

    新罗大臣们突然得知这个消息,有些错愕。但他们也知道,上国的命令不可违背。

    因此,他们与新罗国王一起,将上国女皇的诏书好好研读了一番,然后开始为新罗国王出谋划策。

    他们要怎么做,才能在上国面前好好表现一番,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他们自身的实力?这真是个技术活!

    对此,新罗国王并不怎么担心:“上国的实力如此强大,他们攻打高句丽,肯定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们又怎么看得上我们这点兵力呢?到时候,我们象征性地出一些人,做做样子就好了。我们国家小,力量弱,只能勉强凑出一支军队来辅佐上国。上国女皇知道我们新罗的情况,肯定不会责怪我们的!”

    大臣们纷纷对新罗国王的话表示赞同。

    有上国在,需要他们表现什么?他们只需要老老实实地当好上国的腿部挂件就行了!

    新罗国王环视了一圈周围,又强调道:“这次上国的军队要从我们新罗借道,上国的军队在我们新罗境内停留期间,我们一定要把上国的将士们伺候周道,千万不能让上国的将士们不满。”

    大臣们纷纷应是,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大周人的喜好来,一时之间,场面十分热闹。

    当他们讨论完,抬头一看,天已经黑了。

    新罗王对曾经出使过大唐的一名官员说道:“刚才诸卿说的话,你应该已经记下来了吧?你曾经在大唐的太学中学习,对大唐的各项事务和唐人的喜好,理应比我们更加了解。这接待上国将士们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朝中的大臣们开始三三两两地离开新罗王宫,几名深得新罗国王倚重的臣子则留下来,继续与新罗国王商量唐军到来的后续适宜。

    心腹甲忧心忡忡地说道:“如果上国真的只是想要借道灭了高句丽,那还好说。可万一,上国灭了高句丽之后还不满足,我们可怎么办啊?”

    心腹乙:“上国的实力太强,我们的实力太弱。如果上国想要对我们做些什么,我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心腹丙:“王,我们真的要帮助上国吗?百济这些年跟高句丽眉来眼去,他们多半会选择帮助高句丽。要是我们和百济、高句丽联手,未必不能抵御上国的攻击。”

    “闭嘴!这些话,以后不许再说了!高句丽和百济做梦都想吞了我们,我们跟它们之间没有合作的可能!我们听从上国的话,上国也找不到攻打我们的理由。我们要是背着上国搞一些小动作,上国想要灭了我们,我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新罗国王没有想到,自己平时还算精明的心腹们,在这件事上居然会这么糊涂。

    他神色严肃地警告手底下的人:“不要动什么歪心思!我们老老实实地跟着上国走,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新罗国王在做完动员工作之后,就开始为迎接大周大军的到来做准备。

    他不知道大周派来新罗的,究竟是哪名将军。考虑到有些将军喜欢美酒美食美人,他提前吩咐人在国内开始搜罗美女。

    至于美酒和美食……他们这边的物质资源匮乏,完全不能跟大周相提并论。即使他们找来国内最好的酒和食物,恐怕也入不了大周将士们的眼。这方面,他们只能请大周将士们体谅体谅了。

    新罗上下严阵以待,做好了迎接上国大军的准备。他们不仅为上国大军找好了几个临时住处,还动员本国百姓们将这些住处打扫干净。

    然而,到了约定的时间,上国的大军没有及时出现在他们的港口。

    一群官员站在港口边吹了一天的冷风,最终却无功而返。

    他们彼此间相互安慰道:“这是正常的,海上天气变化莫测,上国的海军在可能因为天气或者风力而晚一些天过来。”

    “我们再耐心等几天吧。这些天,我们随时做好准备,在港口巡逻的人一过来报信,我们立马过去迎接上国的使臣!”

    然而,几天过去了,守在港口的人,还是没有看到上国海军的影子。

    这时候,不仅负责接待上国将士们的官员按捺不住了,新罗国王也开始变得忧心忡忡。

    上国海军是发生什么状况了吗?

    他猜得没错,李令月的这支海军,的确遇到了亿点点状况。

    李令月所率领的这支海军刚刚出发没多久,就遇到了一群海盗。

    一些经验不足的新兵认为这群海盗是单纯来打劫他们的,李令月却注意到,这群海盗的行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训练有素。

    这绝对不是一群普通的海盗,多半是有人专程等在这里伏击他们!

    李令月拿着望远镜对着对面的舰船端详了一会儿,当她看到对面舰船上有人穿着木屐来回跑动时,对于对方的身份,她心里也有了数。

    又是倭国!

    她就知道,倭国最爱搞这种小偷小摸的把戏!

    依照倭国当权者的尿性,他们强大了就喜欢嘚瑟一波,被人揍懵了又会老实一阵儿。

    别看历史上的倭国对大唐那叫一个恭敬,可他们也不是最初就对大唐这般恭敬的。

    倭国天皇在隋炀帝时期,都想着和大隋平起平坐了,大唐取代大隋之后,他们能老实吗?这必然是不可能的。

    事情还得从唐高宗李治派兵攻打百济说起。倭国作为百济的盟友,在接到百济的求援信之后,便果断派出水军帮助百济抗衡唐军。

    倭国觉得,作为一个岛国,至少在海战方面,他们对上大唐是有天然优势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白江口之战中,倭国水军几乎被唐军打得全军覆没。最终,百济没了,倭国还差点儿把自己也给搭上。

    在见识过唐军的强大之后,倭国才彻底对大唐做小伏低,又是称臣纳贡,又是派遣遣唐使到大唐学习,在大唐面前谦恭得不得了。

    认了大唐做老大的倭国,好不容易得到大唐的许可更名为“日本”。随后,他们还跟大唐的附属国新罗争起了头号小弟的位置。

    不过,这种恭敬显然是有周期性的。“老师”一旦衰弱了,作为“学生”的日本就开始想着“以下克上”甚至“弑师”了。

    明朝建立之后,倭寇之患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统治的时期。

    到了清代,清政府为了与南明势力对抗,大力发展水师。与此同时,日本的德川幕府也开始颁布锁国令。在这双重作用之下,清王朝统治的前期和中期,才没有倭寇带来的困扰。

    然而,到了后期……带清和日本相继被人用炮火轰开国门之后,一切就不一样了。

    明治维新之后,得到了高速发展的日本,看待华夏的目光变了。

    从前华夏强盛之时,他们视华夏为老师,在华夏面前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半步。可一旦他们发现曾经挡在他们面前的高山,露出了虚弱疲软之态,他们就脱下了谦逊的外表,露出了作为猎食者的獠牙……

    凭良心说,带清和后世日本造的孽,跟现在的倭国水军以及大唐没什么关系。

    但李令月一看到躲在一边偷袭她的倭国水军,难免想起后世的甲午海战,以及侵h战争,新仇旧恨不免涌上了心头。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倭国军队,果然都是那么碍眼!

    要是倭国不来招惹大唐,李令月兴许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对它怎么样。但现在,倭国都欺负到她头上来了,这能忍?

    绝壁不能!

    李令月用简短的语言向旗舰的舰长发布命令:“合围,放炮攻击!注意,不要让他们跑了!”

    这些年以来,大唐发展迅速,百姓安居乐业,李令月得到了不少积分。

    她把大部分积分都拿出来革新技术了,现在,大唐的军事装备早已经更换了几轮,几乎可以与明代火器相媲美,不知甩了倭国几条街。

    每一艘大唐战舰上,都安上了火铳和望远镜,倭国水军的一举一动,都在大唐海军的掌握之中。

    倭国水军看到大唐海军以缓慢的速度向他们靠近,他们正准备迎战,忽然间,就遭受到火铳的猛烈攻击。

    位于最前方的倭国战舰被炸了个人仰船翻,后面的战舰也受到了波及。

    震耳欲聋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巨大的冲击力,让倭国水军们集体失去了声音。

    舰船起火时的火光在他们眼中燃烧,映照着他们惊恐的表情。

    太强了,实在是太强了!

    大唐水军拥有这样的神器,他们还没来得及靠近对方,他们的舰船就被击沉了!

    这样的仗,该怎么打?他们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啊!

    倭国的士兵们虽然推崇武士道精神,觉得真正的勇者就不该吝惜生命,可他们也不愿意白白把命都在这里。

    很快,他们就开始掉转船头,准备逃回他们的大本营。

    至于被他们抛下的盟友百济和高句丽会怎么样,他们已经顾不上了!他们现在自身难保!

    “追上去,全歼倭国水师!”李令月冷冷地命令道。

    既然倭国敢派兵来偷袭大唐的舰队,就要做好有来无回的准备!

    第210章 第 210 章

    李令月的记忆非常好,尽管她已经穿越多年,可她依然记得“上辈子”的事。

    电影版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战舰在炮火中一搜搜被击沉的画面,对她来说记忆犹新。

    “致远”号主将邓世昌眼见着退敌无望,便指挥舰船悍然撞向日军主力舰,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可惜,舰船行进到一半,就被鱼雷击沉。邓世昌原本有两次活命的机会,他的随从拿着救生圈想要救他,他的爱犬游过来救他,最终,这两次活命的机会都被他放弃。

    他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①”

    最终,他和同舰船的官兵,以及他的爱犬一起葬身大海。

    邓世昌壮烈殉国的那一幕,曾给荧幕前的李令月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她厌恶那个腐朽的清廷,却永远为这些为家国舍生取义之人而感动。

    支撑他们作战的信念,不是腐朽的朝廷,而是那片孕育他们的土地,是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是那片土地上孕育的绚烂文化,他们想要保护这一切……

    没有亘古不变的王朝,但无论哪个时代,这片土地上,始终屹立着一群拥有赤诚之心的人!正是他们,撑起了华夏民族的脊梁骨,也肩负起国家的未来!

    久远的记忆在李令月的脑海中复苏,舰船上熊熊燃烧的战火,从记忆的彼端,一直延伸到现实的此端。

    李令月看着倭国的军舰在眼前一艘艘沉没,挥舞了一下旗帜,示意她麾下的舰队继续向着下一艘倭国战舰开炮。

    这支倭军身为后世日寇的先祖,替他们的后代还个债很合理吧?

    何况,他们既然选择站在大唐的对立面,那么,他们也并不无辜!

    倭国水军狼狈逃窜着,起初他们的军舰数量几乎是大唐的两倍,可现在,只有1/4的舰船还在与大唐的舰队你追我赶。

    倭国水师向来奉行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政策,他们从未在哪场战役中吃过这么大的亏。

    大唐海军一炮就能击沉一艘倭国舰船,这给倭国水师主将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怎么会这样?这种力量,真的是人类能够拥有的吗?对面的那些人,真的不是天照大神下凡吗?

    倭国主将此时感到十分后悔。

    百济和高句丽的使者来向倭国的天武天皇求援的时候,天武天皇也曾犹豫过,要不要出兵帮助百济和高句丽。

    是这名倭国水师主将向天武天皇进言,说倭国位于茫茫大海之上,唐军无论如何也打不过来,天武天皇最终才决定应高句丽和百济所求出兵。

    为了这一仗,倭国做了很多准备,就为了打唐军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一切计划都进展顺利,可他们丝毫不是唐军的对手……

    双方那巨大的实力差距,让倭国的将士们绝望无比。如果不是他们疲于逃命,没空哭爹喊娘,他们现在恐怕早就已经跪倒在地上了。

    眼看着熟悉的港口近在眼前,倭国主将终于松了口气。

    只要上岸,他们就安全了!再厉害的军舰,也不可能在陆地上航行!

    至于该怎么应付天武天皇的问责,也得等他先保住小命才有精力考虑这种事!

    然而,倭国主将没有想到,他还是高兴得太早了。在他所乘坐的舰船即将入港的时候,船身突然传来了剧烈的摇晃,舰船因为中弹而着火。

    舰船是木制的,火势蔓延得很快,不多时,船舱内就浓烟滚滚。倭国主将被熏得险些要晕过去,好在身边的亲兵及时摇醒了他,带着他一起跳入水中躲避火海。

    跳海时带来的剧烈冲击,以及冰冷的海水让倭国主将脑子懵了。等到他回过神来的时候,他已经被大唐的将士们抓住,五花大绑着送上了大唐主舰。

    李令月看着近在咫尺的倭国,笑了笑:“反正咱们已经注定要误点了,不如顺便将倭国天皇抓回大周,让他给阿娘表演才艺吧!”

    当初唐军攻破突厥时,突厥可汗就曾给李世民表演过才艺。李令月觉得,她家阿翁有的待遇,她家阿娘也必须有啊!

    被俘虏的倭国主将眼睁睁看着李令月跟自带导航似的,避开了倭国的防军,一路朝着天武天皇所居住的宫殿长驱直入,不由露出了惊恐的神色。

    “你曾经来过倭国,还是有内奸泄露了我们的信息?”

    倭国主将用一口掺着本地口音的大唐话向李令月问道。

    李令月:“你自己猜去吧,我没有义务回答你的问题!”

    倭国百姓们见大军到来,纷纷恐惧地避让到一边。李令月一路上遇到军队就平推过去,遇到普通百姓则不去管他们。

    在火铳和利刃面前,没有人能够抵挡住这支军队前进的步伐。

    很快,李令月就带着自己的人将天皇所居住的宫殿包围了起来。

    还没有得到任何信息的天武天皇:“……”

    糟、糟糕!怎么忽然间就被人打上门来了?

    前些年,天武天皇还在做着美梦呢,他一心想要在大周皇帝面前证明倭国的实力,不许大周再小瞧他们。

    别看倭国小小的,天武天皇却有大大的野心!

    这次,天武天皇决定与百济、高句丽联手坑大周一把。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倭军才出发没多久,他就被人打上门来了。

    天武天皇狠狠地瞪了被俘虏的倭国主将一眼,八字胡一颤一颤的,表情尴尬地对李令月说道:“误会,一切都是误会!我们日本是上国的附属国,我怎么可能派兵攻打上国的军队呢?是这些海盗私自行动,自不量力地去打劫上国的军队,跟我没有关系啊!”

    李令月:“日本是哪个国家?我分明记得,你们是倭国才对吧?你们在没有得到我大周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改了你们的国名,你们还敢说没有忤逆我大周?”

    天武天皇擦了一把汗:“是,是我记错了……我总盼着上国能够准许我们更改国名,一不小心,就把我们理想中的国名给带出来了。但我保证,我们在任何书面文件上,都没有僭越之举!”

    李令月懒得跟他废话,直接道:“有没有僭越之举,你我心知肚明!那些倭寇究竟是不是你派来的,想必你心中最清楚!现在,我给你两个选择。”

    “第一,立刻向我大周无条件投降,你们天皇一系随我去长安城定居。以后,没有我大周圣人的许可,你们不能随便离开长安城。第二,你赶紧去死,我在你的直系血脉中换一个合适的人做新天皇。”

    不是不想直接将倭国并入大周的疆域之中。不过,倭国还没有进行过汉化,倭国与大周的文化相差太大。大周最好暂时不要去触动倭国的根本规则,否则,容易出乱子。

    李令月准备仿照安西都护府、吐蕃都护府和云南都护府,先在倭国建立一个倭国都护府,负责管理倭国的一应事务。倭国原本的皇室大部分都迁去长安城,少部分听话的就继续留在倭国,乖乖的做个吉祥物。

    很显然,李令月是绝对不会允许天武天皇留下的。

    天武天皇很想在李令月面前硬气一把,可他终究贪恋自己的生命。于是,挣扎半天之后,他最终还是向李令月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

    “早这样识相,不就好了嘛!”李令月露出了一丝笑容:“对了,我们大周的圣人喜欢看歌舞表演,听说你也喜欢歌舞表演。等你到了长安城,可千万不要忘了给我们大周圣人表演一下你们倭国的特色曲目和舞蹈!”

    天武天皇听到女官翻译的这番话,脸上露出了屈辱的表情:“我只会欣赏,不会表演!”

    “不会表演,那就去学!这可是你向我们大周圣人展现诚意的大好机会。一般人想给我们圣人献歌献舞,我们圣人还不肯听呢!”

    一开始,天武天皇宁死不从。

    李令月见状,也没了耐心。她还要尽快奔赴高句丽战场呢,哪有空跟天武天皇在这里耗着?

    “既然你这么想死,那就去死!我满足你的心愿!”说着,李令月就命人将天武天皇关进了小黑屋中。

    倭国或许有悍不畏死的勇者,但那个勇者绝对不会是天武天皇。

    天皇一系自认是神明的后代,他们可珍惜自己的小命了,哪里舍得轻易去死?

    天武天皇独自一人在小黑屋里待了整整一天,期间,没有人给他送饭送水,没有人跟他说话,他就像是被世界遗忘了一样。

    这种感觉,让天武天皇险些要被逼疯了!在断了两顿水和饭之后,他终于老实了。

    饿肚子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那种仿佛要被全世界遗忘的孤寂感也太难受了!

    不就是歌舞吗?他学!

    倭国刚刚摆脱蒙昧状态,这才没多少年,就亡于大唐之手。

    天武天皇一想到自己原本高高在上,现在却沦落为一个阶下囚,就不由悲从中来。

    然而,在大唐的武力碾压面前,他无力回天。如果他早知道大唐如此强大,他肯定会在大唐面前好好做小伏低,而不会轻易去触怒大唐。现在可好了,他什么都没有了,以后,他连人身自由也要没了!

    大唐军队在倭国停留了几日,将倭国的实权大臣们处理了一遍,又在倭国进行了一些补给,这才带着以天武天皇为首的重要俘虏继续出发。

    而此时,新罗国王与新罗大臣们已经在本国最大的港口苦苦等候了大唐的使臣好些日子。

    等他们终于看到大唐的旗帜时,他们几乎要感动得落泪了!

    “上国的将士们请往这边来,我们的王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酒宴和住的地方。”

    当新罗使臣看到从舰船上下来的不止大唐的将士们,还有倭国的天皇和倭国的高官时,他们不由傻眼了。

    这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国使臣迟来的这些天,他们居然还顺手去倭国把他们的天皇都给抓来了吗?

    很快,新罗国王和朝臣们就从大唐外交官们的口中得知了真相。

    倭国人跟百济的关系比较好,两国时常联合起来,给新罗使绊子。因此,新罗人对于倭国人实在没什么好感。

    不过倭国的实力,新罗人心里还是有数的。

    实力不算弱小的倭国,大唐居然说灭就灭了,现在大唐的实力究竟强大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了啊?

    一想到这里,新罗君臣对待李令月一行人的态度不由更加恭敬。

    新罗国王看了一眼沦为阶下囚的天武天皇,转头就用谦卑的语气对一名将领说道:“我们找了国内最美丽的女子来服侍将军,希望能让将军宾至如归……”

    “宾至如归就不必了!我们这次是来打仗的,不是来享乐的!”那名将领冷冷地道:“这次,我们的主将是太女殿下,她不会允许我们这么做。她也不希望看到,你们把美丽的女子当成货物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