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 61 章
【薛绍死的时候, 太平公主最小的孩子还不满一岁。
武则天怜惜了么,没有,是我的女儿又怎么样?孤儿寡母又如何?只要涉及到造反, 那就必须杀了,端看一个还有谁敢造反。
反观太平公主如何自处呢?
面对武则天威势,太平公主的表现是:不敢招权势。
史载:“太平公主沉敏多权略, 武后以为类己, 故于诸子中独爱幸, 颇得预密谋。然尚畏武后之严, 未敢招权势”。
此时,武承嗣和武三思努力表现,谋求皇位;李旦也有出格之举,被罚了。
太平公主则选择了谨慎避让, 不招权势, 止步于私下密谋。】
西汉
鲁元公主咂咂嘴, 从天幕中的话品出一点深意来, 即使是史书明说的“独爱幸”, 也要“畏武后严,不敢招权势”啊。
这会, 吕雉过来看女儿,鲁元公主便问道:“皇权真的会异化一个人吗?不管是谁做到那个位置上, 都会变得怀疑身边的一切吗?”
吕雉摇摇头,“是,也不是。”
“皇帝不喜欢觊觎自己皇位的人很正常,哪怕这个人是自己钦点的优秀的继承人, 继承皇位那都是皇帝死了之后的事情,还活着的时候就要乖乖听话。”
“但是, 皇帝更不会喜欢一个平庸胆小的继承人,把江山交到这样的继承人手上,是帝王更不能接受的结局。”
刘邦不喜欢刘盈是应该的,如果她多几个儿子,哪还有刘盈什么事。
鲁元公主点头道,“女儿会努力!”
吕雉怜爱地把女儿揽在怀里,“好,继续看天幕吧!”
“母后,”鲁元公主又道,“其实太平公主不敢招权势的做法,是不对的吗?”
“这要看武则天到底什么想法了,”吕雉道。
吕雉很是理解武则天,女子掌权,首先就要解决内部反对问题,对危及皇位的事情必须严肃处理、慎重对待,再严厉都不为过。
不过,她对太平公主不招权势的做法也有几分谅解,因为小时候过得太顺、太好了。
天幕前面提到的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此三人在得到权势前各有各的惨,唯独太平公主,一出生就是万千宠爱。
唐中宗时
听着天幕,上官婉儿理解好友太平的做法,因为天幕没有出现前的陛下,是真的防备李家人,属意武家人。契丹叛乱后,则天陛下是让武三思、武攸宜、武懿宗去立军功,并没有指派太平的驸马武攸暨。
陛下对太平,是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甜枣。
安乐公主有韦皇后和李显的宠爱和全力支持。
但太平她不是的,她的父亲高宗李治更看重自己的四个儿子,对女儿太平,只要安安分分做个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小公主就好。
至于她的母亲则天陛下,真的考虑过太平做继承人吗?
天幕出现后的陛下一定会,天幕没有出现时的陛下就难说了。
天威难测,则天陛下就是有心思,也绝不会明示,武周的储君之位是让武家卖力的筹码,是安抚李家的定海神针。
上官婉儿更知道自己的好友自身也有莫大不足。
在温和良善、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小公主难以生出对权力的渴望。
在则天陛下登基前期,李氏人人自危。太平也被弹压防备,她的驸马薛绍被拿出来开刀立威,太平自己更要先谋求自保。
皇位稳定后,陛下又那么明显的属意武家,武三思和武承嗣权势滔天,这一切更让太平难以生出夺权的心思。
但命运又让太平有了“女帝唯一女儿”的身份,让许多人对她生出无限期待,就连她自己,也期待看到好友太平效仿则天陛下。
可人的性格改变需要契机,如何让一个沉稳谨慎,被动防御的人变得主动竞争呢?
唐隆政变后的太平开始了极具攻击性的斗争,而且还做的不差。
如果太平发生改变的契机,是唐隆政变中无法挽回的惨败,和她的死亡,那她死的还不算太亏。
上天眷顾,此番有了天幕,上官婉儿很是欣慰,她不用死,也能看到太平的改变了。
武周
“咳——”
武曌清了一下嗓子,朗声道,“天幕每次说话都过于直白。”
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她现在觉得,这期天幕是来挑拨她和女儿关系的。
此时的太平公主沉默无言,她心里觉得天幕说的没错,但这话不敢说出来。
武曌的目光在太平公主脸上扫过,有那么一丢丢反思自己是不是太严厉了,但她很快放弃反思,接着看天幕。
太平如果想继承皇位,就必须敢于面对她给的压力,不然如何面对虎视眈眈的百官,和暗中窥伺的野心者。
她如果直接把皇位送到太平手上,那太平绝对守不住武周,只会落得一个被推翻的结局。
被推翻的皇帝焉能有好下场?
如果太平登基的结局是一个废帝,那不如只让她做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公主。
天幕说的对,时间就是她最大的敌人,她没有时间去慢慢培养一个属于武周的继承人,她只能在现有人选中挑挑拣拣。
武周的储君之位是烫手山芋,谁有本事捧住就给谁。
武承嗣和武三思积极谋求,那她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一试。可太平从未试过,怎就断定自己没有机会呢?
如果她能年轻几十岁,还会有余力帮太平扫清一切障碍,再慢慢教她,让太平做个守成之君,可是她没有时间。
何况,她不是让太平私下参与议政了吗?比她两个哥哥李显、李旦的待遇好多了。
武曌捏着眉心叹息一声,幸好现在,太平能在天幕启发下,大胆表明想要皇位的心思,那她就给她更多机会,也会尽可能多帮她扫除一些障碍。
况且还有天幕商城,这是促使她改变决定的重要条件,她现在能预知未来的所有大事,还能接触未来的新奇物事。
有天幕商城依仗,还有婉儿辅佐,太平应当能守好武周江山。
【不仅不敢招惹权势,太平公主还给武则天送二张兄弟当男宠,还帮武则天处理不听话的薛怀义。
还有武则天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这桩婚事,这个决定背后的用意实在难以琢磨。
是保护吗?
可是武家人防备她的李唐公主身份,因为太平公主就算嫁了人,但始终还是李家的女儿。
李家人也抵触她的武家媳妇身份,害怕太平公主向着武家。
如此尴尬的境地,不似保护。
是想让太平公主继承皇位吗?
但在武周一朝,更有权势的是武承嗣、武三思,而非武攸暨。
史书也提到刚开始的人选是武承嗣。
还是一个联结武氏和李氏的工具呢?
因为明堂发誓的时候,太平公主和武攸暨这对夫妻都出席了这场誓言活动。
太平公主在明堂发誓时,到底代表哪一方呢?
李家的公主?武家的媳妇?又或者两者兼有之?】
唐高宗时
“肯定是李家的公主!”李治想当然的以为,“到底还是我的女儿,是李家的好孩子。”
他心里十分高兴,随即让人开内库,要取金银财宝赏赐给女儿。
武媚娘心里冷笑,自己的女儿自己清楚,太平现在知道了自己以后会被小儿子李旦家杀掉,她还会无动于衷,再替别人作嫁衣吗?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上
太平公主几不可闻地发出一声自嘲的笑声,天幕又让她想起了当日发誓的情景。
想想日后发生的事,她心里生出一丝埋怨来,阿娘啊阿娘,你害的我好苦。
这种口头约定有什么意义呢?恐怕只有她当真了吧。
武三思活着的时候,三哥李显放任武三思父子作威作福,排斥李家宗室,他们狂妄的行为又招来祸端,李重俊杀了武三思父子。
等到后来四哥李旦当上皇帝,又下令毁掉武三思坟墓。
当日在明堂的誓言,能有几个人记得呢?
就连她……也快忘了。
另一边,武攸暨的住处,武攸暨沉默不语的看着天幕。
作为当时血色婚礼的另一方,他这些年丝毫不在人前表现埋怨。
他死了妻子,公主死了丈夫,不过都是两个皇权下的牺牲品罢了。
则天陛下一边利用武家,一边也防备武家。
武承嗣、武三思的的野心陛下会看不出来?
只好选了他这个倒霉蛋,看中他不主动惹事的温厚性子,还杀了他的妻子,武攸暨觉得这是在给武家警告。
待听到“联结武氏和李氏的工具”时,武攸暨沉默的面庞泛起波澜,露出不满,他这就不认同了。
武家势力不容小觑,只会成功公主的助力。
武承嗣、武三思还活着的情况就不提了,但如今这两人都死了啊!
他武攸暨出面收拢剩下的武家势力,只有给公主加分的事,是决不可能拖后腿的。
【总的来说,武周时期史书记载的太平公主还是比较沉稳谨慎的,但到了中宗、睿宗、以及先天政变前的太平公主,则开始孤注一掷的夺权。
李显当皇帝时,太平公主的记载不多,史书叙述较多的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策划唐隆政变这件事。
唐隆政变,是她在中宗一朝,李显死后,最重要的权谋。
但从事后论功行赏看,太平公主赢得不多,最大的赢家还是李旦和李隆基两父子。
对李旦,那是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儿子和妹妹给自己挣来个皇位。
对李隆基,太平公主那真是他的大贵人,一起合作政变让排行老三的李隆基越过兄长当上太子。
等李隆基当上太子,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更是变相帮李隆基聚集了一批拥护者。】
太平公主脸色一白,她的步步紧逼,帮李隆基变相聚集拥护者?
第62章 第 62 章
唐中宗时, 相王府上
李旦和李隆基此时如同霜打的茄子一般。
“皇位天上来”这句话的含金量实在是太大了,李旦心情有几分复杂,尤其是想到未来的自己有可能已经坐在皇位上, 就更难受了。
李隆基猛拍了一下额头,天幕这样说出来有什么意思,姑母只要不是不图回报的大好人, 都不会再没有顾及的帮他了。
【唐隆政变, 太平公主出力仅次于李隆基, 但得到的回报完全不够, 与付出不成正比,甚至是损兵折将的惨败。
首先是同盟兼至交好友的上官婉儿,她提供了一份遗诏,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政变提供了史书上最合理的理由, 即韦后篡改遗诏, 动摇社稷, 图谋不轨。
另外, 在政变当晚, 还有一道出自幼帝李重茂口,很可能是上官婉儿执笔的诏书, 直接盖章肯定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行为的正确性。
但是,上官婉儿却被李隆基杀死在了政变当晚。
其次, 是太平公主派出去参加政变,后来投靠李隆基的薛崇简,薛崇简当时任卫尉卿,卫尉寺的最高长官。
卫尉寺管武器制造和储存, 以及宫廷守卫。
直白地说,薛崇简在政变当晚就是提供武器, 外加杀进皇宫带路的。
那么背叛母亲投靠表哥的薛崇简结局怎样呢?
他在史书上的结局很好,是“特赐李姓,官爵如故”,但是,墓志铭出来后,薛崇简是被贬出京,客死异乡。
薛崇简糊涂啊,不跟着你母亲太平公主,反而投诚表兄弟李隆基,你以为李隆基就会接纳你吗?——一个连母亲都背叛的人,谁敢用?
最后,再猜测一个隐藏人物,宫苑总监钟绍京,钟绍京的廨舍位置很好,就在玄武门不远处,李隆基把他家当做政变当晚的指挥部。
钟绍京是管宫廷园林花草的,他也熟悉皇宫路线,自己还带了二百多工匠和李隆基一起杀进皇宫。
按史书上说,钟绍京一直是李隆基的人,但一副拍卖价2200万元的《出师颂》上,同时出现了他和太平公主的印章,让人不得不猜测这幅画是如何从太平公主手上到钟绍京手上的。】
唐中宗时期
太平公主仔细听着每一个字,婉儿的死让她追悔莫及,崇简的选择让她寒心,钟绍京……
钟绍京?
太平公主有些疑惑,钟绍京到底是属于哪方的人?
她随即翻开婉儿手侧的唐史,很快理清钟绍京的任职轨迹。
从钟绍京任职轨迹看,他在唐隆政变后,被李隆基大封特封,官拜中书令,封越国公,但很快被李旦贬出去。
李隆基当皇帝后又召回来,但没多久又被贬黜外地,这之后李隆基仿佛就忘了这个人。
直到开元十五年,钟绍京哭着哀求李隆基,言辞提到当年政变之事,李隆基感念旧情,才让钟绍京留在了京城当官,安享晚年。
太平公主又想起《出师颂》是她从宫中府库得来的,此前一直在宫中。
如果是先天政变她失败后画作流落出去,钟绍京那时根本不在长安,不可能是那个时间。
另,钟绍京此人承袭家中书法,写的一手好字,酷爱收藏,确实有可能是唐隆政变前,她拿这副画让崇简结交钟绍京。
如果钟绍京真是自己拉拢来的,他后来坚定投靠李隆基,可真是……
太平公主长叹一口气,人心易变。
中宗时,皇宫里
李显写下天幕说的这几个人的名字。
上官婉儿的拟诏权,薛崇简的武库权,钟绍京熟悉皇宫路线,还有李隆基拉拢的禁军。
还有个当过皇帝,有一定威望的弟弟李旦,及能整合武家势力的妹妹太平,身份优势明显。
李显头疼的按了按太阳穴,皇宫都成筛子了,这些人政变不成功才奇怪。
越想越头疼,李显下令让看守几人的禁军又增加了一倍不止。
【再说说唐隆政变中,上官婉儿死亡这件事,上官婉儿一死,太平公主在中枢决策部门就少了一个最有力的同盟,还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拟诏权。
李隆基控制皇宫后,让刘幽求写了百余道诏书,给自己加封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控制了北军和马匹。
自己的四个兄弟也分别封为左右卫大将军,左右羽林大将军,控制住禁军。
手下的刘幽求等亲信全部升官,进入宰相队列,控制朝堂。
不属于自己的人,通通都贬官外放,被贬的人多数都是修文馆的人,修文馆馆主又是上官婉儿,从这里也能看出,上官婉儿当晚的死必有蹊跷。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一道诏令是“罢诸公主府官”。
什么意思?这是直接拿走太平公主的势力啊。
为何一同参与政变,太平公主却被罢停开府权力呢?势力不仅没有得到增长,反而被合作者李隆基削弱?
直到太平公主帮助亲哥李旦登基,她才从李旦那里重新拿回开府权。
再试想一下,如果当晚上官婉儿还活着,会允许“罢公主府官”这样不利于太平公主的诏书么。
所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合作可能在唐隆政变当晚就破裂了。
很有可能,李隆基和上官婉儿当晚在宫内发生过争执,等到李隆基因为利益杀了上官婉儿后,他就知道再也无法和姑姑太平公主合作,遂开始罢公主府官,削弱太平公主势力,又不断下诏书给自己加官进爵,做好合作决裂后对抗的准备。
还有上官婉儿的身后事同样是疑点重重。
太平公主为其整理文集二十卷,让朝廷为婉儿追复昭容,谥日惠文,墓葬是高规格的五天井墓,还请文坛大手笔张说写碑铭和文集序,哀荣至极。
可是,墓葬里的陪葬品却普普通通,壁画粗糙,仅停灵两月就仓促下葬,完全与五天井大墓规格不符,太平公主那么有钱,不可能吝啬至交好友的墓葬修建。
甚至在太平公主死后,墓葬还遭到官方“斫棺曝尸”的毁墓行为。
这样人前极尽风光,人后寒酸凄惨的身后事境况对比太明显,不合常理。】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听到这里,太平公主自己也很疑惑,是有什么意外发生吗?
可是,是什么样的意外,才让自己放弃处理好婉儿的身后事呢?
最难的收集文集,追赠谥号的事情都做了,没道理在最后几步下葬的流程草草了事。
安乐公主眉头一挑,状似惊讶道:“会不会是姑姑只想做给活人看,利用上官昭容的事情和李三郎争斗。”
言外之意,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的死毫无动容,拿好友的死做文章。
太平公主忍住想抽人的手,面笑皮不笑道:“裹儿,你可以不说话的。”
上官婉儿作为“当事人”说话了,“一定是有更紧急的事情发生,死后能恢复名誉我就很高兴了,墓葬品壁画等器物都不重要。”
眼见上官婉儿都不在乎,安乐公主没趣地翻了个白眼,是她多嘴了。
太平公主笑着看了一眼婉儿,但心里还是惊疑不安,是什么的事情会打乱自己的计划呢?
【上官婉儿下葬于八月二十四日,时间往回倒几天,在八月二十一日,我们会发现,太平公主还有一个亲人突然病逝在外地。
这个人就是太平公主和薛绍的次女,万泉县主,十一岁嫁于豆卢氏。
万泉县主的神道碑上记载,她能出入宫廷,还在司殿省担任奉御。至景龙四年,又以奉御出使丹、延二州刺史。
这里可能是万泉县主独自担任刺史,也可能是随丈夫豆卢氏一同出任刺史。
而且,豆卢氏家族有一位豆卢贵妃,曾抚养过李隆基,关系甚密。
万泉县主的死,会是豆卢氏家族递交给李隆基的投名状吗?
短时间内,两个亲人死亡,太平公主可能无暇顾及两场丧事,所以上官婉儿的下葬才十分仓促。】
唐中宗时,万泉县主家中。
骤然得知自己的死亡时间,万泉县主大惊。
天幕说她突然病逝?!病逝就罢了,死亡时间还如此巧合。
极度心惊下,万泉县主思绪纷纷,直觉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她立刻吩咐下人备车马,要去母亲府上。
镇国公主府上
不仅万泉县主大惊,听见女儿死亡消息的太平公主也一阵心悸,她的女儿死了?
按照天幕所说,她的女儿才二十四岁就急病去世了,这不应该!
外祖母杨氏,母亲则天陛下,还有她自己的身体都很健康,万泉怎么可能突然就得了急病。
“有问题,一定有问题!万泉好好地怎么会突然病死呢?”
死亡时间还和婉儿的下葬时间那么近,这种巧合,让太平公主愤怒无比,猜疑层层叠叠落到李隆基身上。
坐在一旁的上官婉儿也觉得有一丝奇怪,豆卢家确实有一位豆卢贵妃,曾抚养过幼年时的李隆基。
豆卢家在这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相王府上
李隆基擦汗的帕子都湿透了,上官婉儿的死还没完事,怎么又死了一位表妹。
没事的,没事的,李隆基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安慰,只是巧合罢了,不能毫无根据地怪到他身上。
同样地,太平公主冷静下来后,也发觉自己所做的都是猜测,万泉的死没有足够的证据归咎到任何人头上。
不过还有机会,万县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太平公主紧盯着天幕,未来的事情现在都已知晓,接下来,她不会再让身边人出任何意外。
第63章 第 63 章
武周
想起孙女的面孔, 武曌起了一丝怜惜,这个孙女的万泉封号还是她给的,没想到去世的这么突然。
还有女儿太平, 她的一生是在不断失去,从薛绍开始,到婉儿的死, 万泉的死, 几个亲友都走在了她前头。
武曌此时很是不满, 尤其是对两个儿子, 连自己的妹妹都护不住,无能。
【以上说这么多,也是为接下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姑侄斗法做铺垫,两个人能走到反目成仇, 不死不休的理由实在是太充足了。
本来是两个人的合作, 结果功劳都是李隆基一个人的, 自己的好友上官婉儿死了, 自己的开府权力被收回, 太平公主能不生气么,恐怕气得都想把李隆基大卸八块。
说起来, 太平公主还真是挺忙的,被侄子侄女多次碰瓷。
李显在位时, 侄女安乐公主一党诬陷她参与了李重俊政变,后期又各树朋党,互相争斗。
李旦在位时更忙,先和侄子李隆基一起合作政变被坑;后又被哥哥安排迁居到蒲州, 远离京都。
太平公主想办法回来后,又和李隆基针锋相对。】
唐中宗时
见天幕又提到了她和姑姑的争斗, 安乐公主心里还记着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李隆基,眯眼笑了笑,带着歉意道:“以前是侄女不好,多有冒犯,姑姑多担待一下。”
她想得明白,不管如何,当前任务是不能把太平公主推到李隆基和相王那边去,先说两句好话缓和一下她和姑姑的关系。
太平公主没好气道,“知道就好,知错能改更好。”
人真是变得快,李裹儿能把嚣张劲收起来,真罕见。
【李旦当皇帝时,史书写矛盾双方主要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但其实,这个阶段的政斗有三个人,表面上最大的矛盾是姑侄之间,但根本矛盾还是李旦和李隆基父子之间的皇位之争。
大唐的传统就是:皇帝和太子之间只能赢一个,要么废太子,要么封太上皇,再过分一点,新皇帝可以直接送太上皇升仙。
李隆基是肯定想要皇位的,唐隆政变时就想独占功劳,给自己积累筹码。当然,人家这叫万一失败了,不想牵连父亲,多体谅!
政变成功当晚,有人问“何不早立相王”时,李隆基说,我爹性子恬淡,不想当皇帝,即使有天下,也会禅让给别人。
但在太平公主等人拥护下,李隆基口中不想当皇帝的相王,经过三让三辞坐上了皇帝宝座。
那么,李旦真的不想当皇帝吗?
肯定是想的,不然也不会顺水推舟,在众人拥护下,接受李重茂的禅让,荣登大宝了。】
唐中宗时
李显翻了个白眼,鬼才信李旦不想当皇帝,一有机会,他比谁都积极。
两次!整整两次,李旦都从他手上把皇位抢过去,真是不要脸,真就命好是吧!
第一次,裴炎带兵逼宫,从他手上把皇位抢走。
第二次,李三郎和太平合作,李旦登基,这次从他儿子重茂手上抢走皇位。
还有神龙政变一事,李旦可是主动参与其中的主谋之一,还能教出李隆基这样野心勃勃的好儿子。
总之,李显是一万个不信李旦不想当皇帝。
相王府上
李旦斜眼看着李隆基,“三郎,这种掉头的大事也不告诉你爹一声,你可真贴心。”
李隆基面露悲色,语气沉痛道:“阿耶怀疑我?现在是说这个的时候吗?我们想想当下怎么脱困好吗?”
李旦沉默了,确实,现在说什么都没用,还是想想怎么打消他三哥的疑心。
【所以,整个睿宗朝的势力关系就是:
李旦利用太平公主,让其和儿子李隆基互相制衡,玩一下君王的平衡之术。
太平公主利用李旦,和李隆基作斗争,达到为自己争权和复仇的目的。
李隆基最有野心,想干掉父亲和姑姑,自己掌握实权,毕竟没有不想独掌大权的皇帝。
而这场斗争的决胜关键点在李旦那里,也就是掌握废立生杀大权的皇帝。
武则天能随随便便废掉两个儿子的皇位,太平公主绝对没有权力废侄子的皇位。
都说三角形是稳定结构,现在有三股势力交错,看起来好像还挺好的,但架不住李旦是个大摆锤啊,摇摆不定,一有问题就想拔腿跑路。
前期,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整体上势均力敌,有来有回,哪怕太平公主被迁移蒲州,也有办法让李隆基主动提出请姑姑回来。
还有李旦也发现自己把妹妹迁出去后,搞不定* 儿子了,被李隆基逼的不断放权,他也也盼着太平公主赶紧回来。
回京后的太平公主主动出击,利用李旦,达成了宰相七人,五出其门的成就,还有两个羽林军将军听命,这个配置比太子还厉害。
这段时间,李隆基的日子一定很难捱,有人投诚李隆基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武周
武曌脸上露出笑,她对太平的行为终于满意了一点。
唐隆政变时的情况听着太糟心,现在这样就很不错,凡事都要争取才对。
【但李旦开始自作聪明了,他觉得妹妹的权势过于强,于是开始加强儿子李隆基。
在一次彗星出现时,太平公主提醒李旦,李隆基可能有政变之心,但李旦直接退缩了,借天意之名,直接传位给李隆基,任凭太平公主怎么劝都不听。
要不怎么说人家才是亲父子呢,太平公主作为妹妹,终究只是个外人罢了。
当李旦退位时,太平公主就已经输了一半,李隆基拥有皇帝的身份后,打击姑姑太平公主不要太轻松。做太子时是臣子,还得用计一步步谋略,当皇帝时,只要下一道诏书,谁敢不从?】
果然,李隆基七一二年八月登基不久,就有人说太平公主要谋反,请速诛杀。但没诛杀成功,事情泄露后,李旦震怒,李隆基流放了献计诛杀的手下。
此事一出,李旦终于反应过来了,脑子转过弯后又有点后悔了,在各方劝说下,李旦想要废帝,于是他下令让当皇帝的李隆基巡边。】
唐高宗时
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李治看得紧张,心里不想儿孙厮杀,“就不能退下来吗?做个富贵闲人也好。”
一旁的武媚娘没说话,瞥了一眼李治,哪有那么容易退,雉奴自己白捡个皇位,是忘了自己的几个哥哥,尤其是吴王怎么死的了?
急流勇退是随随便便就能退的吗?
太平在朝内依附众多,在宫外声望斐然,权势直逼皇帝,俨然是那个时代的“权臣”,与皇帝是针尖对麦芒之势。
有道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李隆基不会放虎归山。
依附太平的人,也不会支持她隐退。
此时若退,那真是引颈就戮了。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巡边?看来四哥李旦还念一点兄妹情,太平公主哽住的气顺了一点。
皇帝一般都坐镇中央,居中节制,很少外出,出去收益小,风险高。
除了一些能征善战的开国皇帝,继位者很少无缘无故离开京都。
若是真能让李隆基出去巡边就好了,有无数种法子让他回不来。
【但是,七一三年一月,巡边改期,李隆基多了一段时间喘口气,改期的原因不知道是为什么,李隆基让兵士各回各家,约定八月再来,继续巡边。
但未等到八月。
六月时,李隆基的拥护者急了,纷纷劝说李隆基速速行动。
他们当然急了,毕竟再不行动,等到八月份李隆基就要去巡边了,那时候李旦废掉李隆基就是一纸诏书的事情,甚至李隆基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个问题,跟着李隆基干活的人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于是,王珺多次劝言;张说献上佩刀以示决心;崔日用献计——太平谋逆,先定北军,后收逆党。
不得不说,这些支持李隆基的男性真的很团结,要下手就是下死手,李旦和太平公主还在用计谋划呢,李隆基这里已经想着直接掀桌子杀人一了百了。
此时,李隆基犹豫了一秒,担心惊动到太上皇李旦,但史书这个说法可信度太低。
而且李隆基只担心会冲撞到李旦,丝毫不在意杀姑姑会有什么骂名。】
唐太宗时
熟悉政变的李世民发现一个重点,忍不住嘶了一声,“先定北军?”
这皇帝当的有点危险啊,禁军居然不归自己管!
又忧心了一秒后,随即摆平心态无所谓了,谁有能力谁就上吧。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反正这两个都是李家的子孙。
西汉
吕雉听得直皱眉头,宗室确实是个麻烦,必须让刘盈好好活着,至少多生几个孩子。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冷笑一声,她顿觉自己真是太仁慈了。
早该知道,皇室哪有亲情可言,人人都为了一个皇位,争的头破血流,无情最是帝王家。
【七月,甲子日,有人告发太平公主欲谋反,李隆基迅速按计划行动,先斩杀太平公主阵营的两个将军,先定北军,随后诛杀几个宰相,完成斩首行动。
那在李隆基大杀特杀的时候,李旦这个皇帝再做什么呢?
李旦他登上了门楼。
李旦的本纪没有说明他为何登上门楼,但政变参与者郭元振的行状上写了:宫城大乱……睿宗闻东宫兵至,将欲投于楼下。
在其他人的传记里,也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新唐书陆象先传》“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
《旧唐书王琚传》“睿宗恐宫中有变,御承天门,号令南衙兵士以备非常。”】
第64章 第 64 章
【提取关键词:“恐宫中有变, 御承天门”、“助朕者留,不者去”、“令南衙兵士以备非常”、“将欲投于楼下”。
情况明晰了,原来是被儿子逼上门楼的。
李旦不想束手就擒交权, 他想要召集南衙士兵做反抗,但注定无法成功。
因为陪他一起登上门楼,能号令南衙士兵、掌管朔方军的郭元振投靠了李隆基, 上门楼是看住李旦别跳楼的, 万一真跳下去, 在史书留下一笔‘太上皇投于城下’, 那可太难看了。
李旦被困在门楼上没有支援,李隆基则在杀完几个宰相后,大摇大摆,浑身带血地登上承天门楼, 不知道和李旦说了什么, 但用脚指头想也不是什么好话。
如果真是好话, 那史书不得大书特书一番父慈子孝。
父子“友好交流”的第二天, 李旦就下令所有大权移交李隆基, 自己移居百福殿。】
唐中宗时
李显大笑一声,“好一个父慈子孝。”
被亲儿子逼上门楼, 差点跳下去,弟弟李旦和侄子李隆基也不是一条心啊。
看别人笑话的李显大概是忘了, 他自己也因为儿子李崇俊带兵政变,被逼得在宫里大逃亡。
大唐,天宝年间
此时的李隆基懵了,怎么回事?
他都没往史书里写这件事, 后世人还能从行状里拼凑,非得探究到底不可吗?
【这个时候, 太平公主在做什么呢?
史书载: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
李隆基甚至都没派兵搜捕太平公主,他控制住李旦,完成权力交接后就已经大获全胜了,直接等着太平公主自己回来。
很是嚣张,什么阳谋阴谋,都不如手里有刀好使。
成王败寇,时局转瞬逆转。
在出逃的那三日,太平公主在想什么呢?
她会在佛前祈愿重来吗?
如果太平公主再狠心果断一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猛地一拍桌子,“李三郎,这次不会再放过你了。”
呵,李旦和李隆基都想要个父子和睦的好名声,一边利用她,一边背刺她。
她看错四哥李旦了,他在承天门楼退缩的时候,有想过自己该怎么办吗?
他们父子才是最亲的,她算什么呢。
太平公主目光深邃,对韦后和安乐公主道,“合作吗?”
上官婉儿自是不用问,她点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韦后自无不可,点头道:“自然。”
安乐公主同样应声,“好啊,姑姑,过往的事还请姑姑见谅,待解决李隆基后,任打任骂都随姑姑。”
这会,万泉县主终于赶来,母亲死讯和自己的死讯叠加在一起,眼泪簌簌往下掉。
她穿过几道门廊,扑进太平公主怀里,带着几分泣音道:“阿娘,杀了李三郎!”
在女儿面前,太平公主的面色缓和几分,“放心,一切都交给阿娘,万泉不要害怕。”
万泉县主努力平静下来,坐直了身,“我不想回豆卢氏了。”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她现在都不想回去了,只想陪在阿娘身边。
“好,回家来陪阿娘,”太平公主摸了摸女儿的眼角,心疼的擦拭掉女儿脸颊上的泪珠。
【那么,本来占优势的太平公主为什么会输呢?
她有李旦的帮助,还有五个宰相、两个将军,还有朝中其他官员的支持,以及武攸暨代表的武家势力,这优势够大了,可还是落得自尽身死的结局,为什么呢?
接下来,复盘一下当时的情况。】
太平公主眼前一亮,天幕要复盘此事?
有意思,天幕会有什么看法呢?
【第一,太平公主的对手李隆基阴险狠辣。
当李隆基发现自己玩计谋玩不过后,他选择掀桌子,发动政变杀死对方。
棋盘之内你厉害,但棋盘之外可得比一比谁更心狠手辣了,太平公主比起李隆基还是心善了。
看看李隆基这次政变的表现:
首先行动很保密,消息控制的好,总结了先前刚登基时构陷失败的经验。先天政变时,李隆基只取闲廐马及家人三百余人,率亲信十数人。
这里注意了,一个皇帝!要平叛“谋反”,居然是带着三百多“家人”,和十余“亲信”,连禁军都不敢用。
侧面说明,太平公主真的有实力,利用李旦把李隆基逼到一个皇帝要自己发动政变,才能掌权。
其次,李隆基具体行动的任务安排也很明确。
先斩首听命太平公主的两个将军,镇住北军,然后再斩首几个宰相。
反正不听话的或斩首,或流放就是了。
最后控制太上皇,这是最关键一步。只要掌握大权,一切都不是问题,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唐中宗时
相王府上,李隆基脸色发白,这是把他那时候的计划公之于众!
就算现在的他不担心,但那个时间点的自己是要完了。
镇国公主府上,太平公主一字一句分析侄子的操作,还是有机会的,只要再谨慎些,再狠一些就好了,把所有危险都扼杀在萌芽时。
【第二,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占优势,镇国公主的封号能和太子齐平,但绝对赶不上皇帝的名份。
李隆基身为皇帝,始终会有人自动靠拢,保持中立的也能看作是支持李隆基。
那有人主动靠拢太平公主吗?
话不能说死,有,但肯定不多。
首先,男人因为“不欲事女主”、“三纲五常”等原因很少会主动靠拢。
太平公主想拉拢崔湜当宰相,还得附带提拔一个不听话的陆象先。
那女人呢?
很难说,现有的一些唐代夫人的墓志铭,表达出了不支持女主的倾向。
比如:神龙政变中,桓彦范的母亲鼓励儿子,放手去做,去推翻武则天。还有一位李氏夫人让几个儿子不要忘了李唐,别去效忠武周。
这里真的很惋惜上官婉儿之死,她的死,是对太平公主的重创,女官还是太少了,有辅佐之能的更少。
更无奈的是,因为太平公主代表了武家势力,导致一些反武势力、和被武三思迫害过的人都坚定支持李隆基。】
武周
武曌动怒了,天幕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针对她的,怎能不让人生气。
改江山易,变人心难。
她可算是懂天幕说外国女皇时,为什么重点强调了思想启蒙和资本主义萌芽。看来,思想的改变要尽快提上日程,必须推进女校在武周各地建设发展。
至于经济,后世的许多先进事物还不能照搬到武周用,但一些农书、技术手册、医书等工具书,可以先张贴告知于民。
西汉
吕雉想起了许负所写的大汉建设章程,有一条是请诸子百家入官学为师。
是的,现在还有诸子百家,虽然没落了,但诸家思想还有后人。
现下看来,改变思想确实很重要,吕雉毫不犹豫批准了这一条章程。
北宋
刘娥不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都是一样的难,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
名份确实是个问题,掌握大权讲究个名正言顺,太平公主的身份缺少一分法理正统性。
她最有可能当皇帝的时机,一定是武则天在位的时候,以武则天女儿的身份继承皇位,不是李家的女儿,不是武家的媳妇,就只是以武曌的女儿身份继承武则天的皇位。
李显、李旦、李隆基时期,这几个男人都有儿子,怎么也轮不到太平公主这个妹妹/姑姑。
从公主身份上看,太平公主是李唐封的镇国公主。按宗法制,公主天生没有继承权,太平公主想当皇帝,那就真得政变了。
其实,若是这四个人能合作就好了,韦皇后的身份,安乐公主的野心,上官婉儿的政治才能,太平公主的沉稳谨慎。
若是这些条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下一个“武则天”。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太平公主审视着天幕,心中一片无奈,千年的思想禁锢和洗脑,真的是太难改变了。
她也大概明白天幕先前提到的那个句话了——她的步步紧逼,确实变相帮李隆基完成了集权。
上官婉儿,“公主无须担心,只要我掌管诏书草拟一天,我们就不会输。”
天幕提到的那些官员的夫人,她并不放在心上,固有的观念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还是新培养一些人才更方便,没有人靠拢,那就培养人。
韦皇后饮下一口茶,深思熟虑后,释放出诚意,“婉儿,我有意办一个女子官学,她们学成后,我想让她们到各个州县去,你可愿帮我。”
直接插手朝堂引起的反抗过大,韦皇后想从小处着手试试。
“皇后想的周到,婉儿定全力协助,”韦皇后的提议,正中上官婉儿心中所想,她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则天陛下留下了许多女官,第一批官员很快就能培养出来。
韦皇后眼里盛满笑意,果然这样的合作状态才对,先前互相为敌的境况太糟糕了。
闻言,太平公主眼里闪出一抹亮光,“朝堂上由我来,不能是他们的一言堂,而且我在前面顶着,你们的计划应该会更好实施。”
第65章 第 65 章
说完这句, 太平公主直视着韦皇后,目光坚定,“我要上朝议政。”
韦皇后是个聪明人, 点头道,“显郎那里,我会说服他, 剩下的要靠公主自己。”
韦皇后现在不怕太平公主势力大, 她本来就想让自己的女儿也能上朝议政, 现在有太平公主打头阵, 那是再好不过了。
“明白,”太平公主心里有七成把握成功,她在朝中有几分势力,李显松口后, 官员的压力她会自己解决。
“另外, 我名下的产业庄园田铺, 从今天开始, 会借鉴一下后世的经营制度, 多招收女工。”
韦皇后顿觉这也很重要,表达了支持, 决定让韦家的产业也效仿。
一眨眼的功夫,安乐公主看着几人都有了努力的方向, 心里生出几分着急。
比心境和阅历,她现在还达不到上官和姑姑的境界,她阿娘也比她稍厉害一点,年龄就这在这里摆着, 她们经的事比自己多。
要不她干脆试试武?
天幕也说了:什么阳谋阴谋,都不如手里有刀好使。
决定了, 她从武!她们李家就有一位平阳昭公主战功卓著,她肯定也能成功!
问就是祖上血脉优秀,武德充沛,大唐公主可不是绣花的。
【更多太平公主为何失败的原因就不讨论了,历史不能重来,而且关于太平公主的史料也不多,上面说的只言片语也是从零碎的史料中拼凑,还有一些是猜测之言。
遗憾的是,太平公主也没有留下名字,她死后,红妆时代也随之结束。
论品行,太平公主有情有义,她对李唐,上官婉儿,薛绍,李旦,都做到了仁至义尽。甚至是背叛她的薛崇简,太平公主也只是抽鞭子打几顿,都没有要薛崇简的命。
反观李隆基,废共患难的结发妻子,一日杀三子,强抢儿媳,马嵬坡死杨贵妃。最不可饶恕的是他在安史之乱中的操作,临阵杀将,弃城逃跑,抛弃了百姓,丢下了祖宗宗庙。
论政治素养,太平公主史书盖章的沉敏多权略,甚至能逼得李隆基一个皇帝要发动政变保护自己,可见她的能力差不了哪里去。】
大唐,李世民沉默看着天幕,李隆基在安史之乱的行为,他一个都不能忍,弃城逃跑,更是开了个坏头。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九逃,国都六陷,只要一想到大唐后来发生的事情,李世民就心烧得慌,九次逃跑!那就意味着九次抛下万民。国度六陷,这更惨烈了,宗庙都让人家给烧了。
西汉
“太可惜了,”吕雉感慨一声。
若是在武周一朝,太平公主可以做个守成之君,上官婉儿做肱股之臣。她现在有点羡慕武则天,有现成的女儿和女官可以用。
【最后的最后,给大家看一下李隆基的操作,看看李隆基是怎么赶尽杀绝的。
李隆基的一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富贵险中求,也在险中丢,求时十之一,丢时十之九。赌赢了就是开元盛世,输了就是安史之乱。
开元盛世确实是大唐顶峰,但这盛世又不是平地起高楼,左脚踩右脚造就出来的盛世,前面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治的永徽之治,还有武则天武周打下的基础。
开元年间,李隆基五次跑到洛阳就食,洛阳曾经是谁的首都就不说了,李隆基去的挺安心。
还有开元四名相里的姚崇,张说,宋璟,这三个都是武则天时期培养的大臣。
姚崇在武则天时就干宰相的活,但还排不到前头,狄仁杰才是头号宰相。
张说,宋璟是中书舍人,在武则天时期就是个预备役,更排不到前头。
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武举是武则天所始创的选拔武将的考试。
而李隆基自己提拔的李林甫,杨国忠,这就是两个大奸臣,一个口蜜腹剑的能臣奸相,一个身兼四十余官职的奸臣贪相。
这么一看,都说李治吃他爹李世民的老本,李隆基也没少吃奶奶武则天的老本啊,洛阳是要去的,留下的人才也好用。
照单全用就罢了,还要不择手段打压参政女性。
李隆基对斗了三年的姑姑太平公主毫不念旧情,未对其下葬安置,还把和太平公主有关系的薛绍、武攸暨、上官婉儿的墓全部官方毁墓。
他对武则天和武周留下的痕迹也进行毫不留情的抹除,拆除洛阳明堂,融毁天枢。
将《大云经》《宝雨经》设为禁书,禁止人提起佛教转世谶言,从一切意义上消除武则天登基依靠的佛教典籍。
还废除武则天造的文字。
又把太平公主为武则天祈福修建的罔极寺改为“兴唐寺”,在寺内设立圣容院,安放上自己的真容画像,供万民朝礼。
这个操作是会恶心人的,太平公主给自己母亲修建的祈福寺庙,李隆基偏把自己的画像放进去。
甚至还在史书上抹除了“武周律”,律法是最能体现一个朝代文明程度和统治者思想的遗产。
武则天建立武周,她自己就提过建言十二事,不可能不新修律法,但史书上还真就没有记载。
不过在千年后,一位学者从一则武周王朝的墓志铭上发现了武周修律的记载,所以“武周律”是肯定存在的。
有时候不能说武则天做的不好,她本来就是古人,有时代局限性,而且李隆基活的太久了,他有足够的时间抹除一切。
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争了一辈子直接白干。她们掌权,只是想要一个你有的,我也要有的平等。
但是,等李隆基一上台,什么你的我的,都是我的,通通颠覆,全部抹杀。】
唐中宗时期
李旦是安国相王,即使被打压多年,他仍有属于自己的实力。且李显犹豫软弱的性子早和朝臣达成了妥协,大臣们哪管你李家皇位争夺的事情,重要的是别牵连到他们。
相王府上,听着府外不断增兵的声音,李隆基心里火烧火燎的,他猛然起身向外走去,李旦皱着眉头问:“你做什么去?现在外面都是官兵,不要轻举妄动。”
李隆基心里发急,“那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吧!阿耶可是听见天幕怎么说我了,我现在就是她们的肉中钉、眼中刺,她们不会放过我!”
说话间,有相王府上的府卫来报,相王府外禁军人数不断增加。
李旦沉声道:“不要慌,我在南衙兵里还有人,朝堂上也会有人为我周旋,会尽力保下你的。”
李隆基眼睛一亮,抓住了一道希望,“阿耶!情况不同了!你既然有人,何不早说,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李隆基凑到李旦耳旁,快速道出自己的计划。
李旦心下犹豫着,“这……能行吗?”
“阿耶,相信我!”李隆基破釜沉舟道:“事成之后,阿耶就是皇帝,若是不成,阿耶只管说不知,把过错都推到我身上,我承担所有!”
这话总感觉在哪里听过,李旦心里划过一丝怪异的不适,但李隆基说的计划又实在让人心动。
扪心自问,他真的不想要皇位吗?
他想的。
李隆基成功从李旦手里拿走了信物,他阿耶也没有那么纯良无害啊,手里还真握着不少人的把柄。
有了这些,他再许以从龙之功,未必没有夺取皇位的机会。
荣华富贵动人心,李隆基乔装一番,通过密道出了相王府,李旦留在府上为其打掩护周旋。
威胁也好,高官厚禄吊着也好,又或是对女主干政的不满和反对,竟真让李隆基迅速说服了一批人共同举事。
李隆基望着天幕喜上眉梢,胜负未定,鹿死谁手走着瞧吧。
他拍板决定,今晚就行动,拖得越久越不利,先前他在情况未明下给姑姑送的密信还是草率了,希望不要打草惊蛇。
李隆基怀抱一丝微渺的希冀,希望姑姑能相信史书所说,而不是天幕,再信任他一回吧。
镇国公主府上
太平公主收到了李隆基送来的密信,但信上尽是些虚言假话,引用的一首诗倒是有些意思,这首诗是赞颂一位要出征平叛的将军,百姓都希望他得胜归来,君王许诺要给这位将军高官厚禄。
平叛?
他李三郎要平谁的叛呢?
待听到天幕一句“通通抹杀”后,太平公主冷笑一声,把这封信依次传到上官婉儿、韦皇后、安乐公主手上。
韦皇后早就注意到了太平公主手里的信,拿到手里后,一目十行快速读完,她随即起身,“我现在回宫找李显调兵,务必在今夜拿下这个乱臣贼子。”
“正愁没有机会呢,既然他自己要送上门,那就关门打狗。”
安乐公主来了精神,“我也回府准备一番。”
报仇的机会来啦!
“我去拟诏,”上官婉儿道,“此番绝对不能给李隆基一点机会,平乱后,我们立马诏书宣告天下。”
“婉儿稍等,”太平公主道,“我和你一起。”
在上官婉儿的安危上,她现在放心不下任何人。
“嗯,”上官婉儿笑着说,“那我等公主一起。”
太平公主进入室内,换了一身骑服,临出门前,她叮嘱女儿万泉县主,“万泉,你看好家,尤其是看住薛崇简别添乱,等阿娘回来。”
“还有,我已经让人通知武攸暨做好公主府的戍卫了,你有事和他商量。”
“阿娘放心!”万泉县主目光坚定道。
第66章 第 66 章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一同乘车出了公主府, 前往皇城内,与此同时,天幕也到了尾声。
【大唐皇室, 欲沾染皇权的人,几人能得善终呢?
红妆时代的四个女人都经历了:被权力迫害——掌握自己能拥有的最高权力——死于权力顶峰的三个阶段。】
【她们的终局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封建制下对男主外女主内的核心要求。
当她们挑战封建规则,获得的权力越多, 也越接近死亡。】
【作为失败者, 她们的形象必定会被史书涂改、抹黑。
作为女性, 却积极参与政治, 她们的形象更加注定会被诋毁、被道德审判。】
【武则天是个例外,后宫的顶点是皇太后,但她直接开辟了一条新路!皇太后之上还可以当皇帝!
所以人们对她的评价更多会聚集到她当皇帝时的功过,而不是一味对她进行女子干政后的道德审判。】
【而且武则天登基需要理由吗?有实权的皇太后都当了, 为什么放着一个最重要的皇帝名份不要?
自古以来, 不是一直讲究名正言顺吗?武则天当皇帝也是为了更名正言顺的治理天下啊!】
闻听此言, 吕雉精神一震, 意识到了名正则言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重要意义。
武周
武曌听得心悦,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她做到了。
况且, 人只要靠近权力,就会想成为权力。想当皇帝还需要理由?不应该问,人为什么不想当皇帝吗?
【皇位,权臣能加殊礼, 接受禅让;外戚能篡夺;宦官敢废立;武将能黄袍加身,凭什么女人不能争取?
早在春秋时《尚书》就写道‘牝鸡无晨,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从一开始,女子干政这条路就是被指责排斥的,更没有女人当皇帝这条路,是武则天自己走出了一条路。
所以根本就没有武则天堵死了后来人的路的说法。
在武则天之后,宋朝都还出现了临朝称制的太后呢,只不过再没有人做到像武则天一样当皇帝罢了。】
北宋
看着天幕,刘娥感慨万千,武则天称帝的路真的太难复制了,她做到了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但当皇帝始终差了一点。
但好在,她现在有了助力,可以期待一下。
【总之,出身不可选,时局不可控,人心复杂,政局纷扰,但她们当中总有人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字面意义上的成败不能定义她们的输赢。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女性在书写自己的故事,在时代背景下,她们的结局总缺一份圆满,但透过她们的作品和事迹,我们仍能感知到那份坚韧顽强,不服输的勇气。】
【但好在,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在伟人和无数先辈的努力下,社会和世界已经发生了全新的变革,女性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争取自己的权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洋洋洒洒写下新的女性力量故事!
本期视频到此结束。】
天幕之下,各时空的女子听到此言后,俱都露出一个笑容,后世有改变可真好啊,虽不能得见,但祝愿后世千千万万个同伴们所愿必得,福履齐长。
西汉
吕雉边顺手点赞,边感叹天幕后面这段话说得不错。
她盘点了一下当前的改变,官学有了,良种推广了,还有吕嬃、鲁元、萧何夫人、张良夫人也做出了一些实绩。
鲁元也很努力,在政事上已经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切都在向前,她总会达成心中所愿。
东汉,宫中
邓绥与班昭谈到了登基一事。
班昭开口问道:“臣听闻有人提议陛下登基,陛下是如何想的?”
邓绥沉默了片刻,终于说道:“我并无登基之意,这天下终究还是刘氏天下。”
重要的是,她少了天时地利人和,她能握在手里的优势太少。
不如想想怎么把皇太后临朝执政的制度确立下来,两君制必须要成为大汉不可更改的章法礼制。
武周
天幕播放完,李旦知道再无法拖延下去了,他带着李隆基走一步退半步的挪腾到了武则天身前。
李旦很惜命,他扑通一声跪下,“陛下,三郎他还是个孩子。”
一边说,李旦一边拽着李隆基的袍子,想让他也跪下。
但李隆基拽着自己的衣服,用力从李旦手里扯回了衣袍。他一言不发的盯着武则天,用眼神传达自己的怒火。
武曌从这个孙儿眼里看到无尽的愤怒和怨恨。
其实,开元盛世也不一定就是非李隆基上位才可以,没了他,还能少了安史之乱。
武周一朝,临淄郡王的名号依然存在,但那个位置上的人却渐渐消失在了大家的记忆当中。
唐中宗时
李隆基在天幕结束后,终于熬到了晚上,他握紧手里的刀,看着身后的一个个死士,“成王败寇,在此一举!”
死士门亮出刀剑,齐声应和。
月亮藏在云层里,时隐时现,一队人马借着夜色飞速潜行在长安城中,越来越接近皇宫。
李隆基的目标只有一个,拿下李显* ,再把李显的死安到韦皇后和太平公主身上,这计策虽然已经用过,但好用就行了,等他赢了,都是他说了算。
马上就到皇宫门口时,李隆基看着敞开的大门微微疑惑,没有人看守?怎么会?
下一刻,无数火把亮起,城墙上,身后的巷子里,涌出无数禁卫军。
是埋伏……
李隆基意识到自己中计了,但此时已无法掉头,“将士们,随我上,今日若事成,在场诸将赐万金,加爵列侯。”
看着身后的人冲上前,李隆基一边挥剑格挡,一边寻找突破口,欲要伺机逃跑。
他不该今晚赌一把,应该早日出城的。
但扫视一圈后,绝望席卷全身,他没有机会了。
韦皇后和李显站在高墙上围观一场困兽之斗,随着时间推移,这场必胜之局落下帷幕。
安乐公主骑马冲至李隆基身前,挥剑斩下对方的头颅,手刃仇敌。
谋反的人全部被诛杀,安乐公主从尸体中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都曾受过她的钱财恩惠。
她伫立原地,手握染血长剑,剑刃上的血一点点滑落,空气中的血气肆意蔓延,闻起来令人心悦。
“呆站着做什么呢?”
太平公主从城门下走过来,身后不远处是上官婉儿。
安乐公主沉思了会,说出自己内心最深切的愿望,她想当皇帝,想获得眼前人的帮助,“请姑姑助我登基!”
“天幕很可能在所有朝代都能看到,武周一朝,则天陛下一定会选姑姑登基,烦请此时的姑姑成全我。”
空气中安静下来,只是短短几秒,安乐公主却觉得时间拉长了数倍,风吹过后脖颈,激起一阵冷意。
太平公主定定看着安乐公主,对方眼神里的渴望已经烧成了一团烈火,这样的眼神,她曾经看见过。
“好,”太平公主道,“但我要说明,我必须要实权。”
中宗一朝,她的皇妹身份终究不够用,但她要做实“镇国”的封号,真正掌握实权,只有拥有实权,才可护身边人一世安宁。
安乐公主沉默了几秒,随即拿出最大诚意,“封王拜相如何?”
“好,”太平公主道。“另外,在来找你之前,我已经请李显下令关闭了长安所有城门,”
“关闭城门?”安乐公主疑惑了一秒,低头看见一地的尸体后,随即惊醒,李隆基一个郡王,居然能在短时间召集到这么多人,抛弃身家性命和他一起做谋反的事情,贼心不死的人太多了!
深吸一口气,她翻身上马,“多谢姑姑提醒。”
说着,安乐喊上了武延秀一起按名单索人,李隆基的死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人要处理掉。
权力的斗争,往往伴随着鲜血,向上的道路注定艰辛。
多年后,如愿登基的安乐公主还是常常想起那个血腥的夜晚,她的敌人,最好的归宿就是长眠于地。
现代
十四岁武曌返回古代的时间已到,简乐初紧张地一遍遍翻看物资,确保一切都准备好了。
时间临近,一道约一人高的蓝色光圈出现在眼前,透过这扇时空之门,可以看到对面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定位是在武曌的寝殿。
简乐初殷切叮嘱道:“千万别忘了。”
十四岁武曌点头,“放心,等我消息。”
两个人约定好了,等十四岁小武回到那边,就给简乐初送金子过来。
有更方便的方法升级,简乐初当然不会放过了,虽说剪辑视频也可以慢慢一点点攒,但简乐初觉得系统应该有更高的利用方法。
简乐初挥挥手送别对方,蓝光闪过,十四岁武曌去到了692年,是她自己登基的第二个年头。
武周时空,知晓此事的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人心中是又惊又喜,天幕竟然如此神通。
最高兴的当属武曌,她兴奋到彻夜失眠,如果这世上只能相信一个人,那肯定是自己,有谁能比得上自己可靠呢。
时间不再是她的敌人,假使她不在了,还有另一个“她”留下,会守护武周江山延续下去,会不遗余力帮助太平坐稳皇位,会替她看着武周繁荣昌盛……
*
几天后,简乐初再次联系上了武周时空,武则天和另一个“小武”非常爽快,给了很多金银珠宝,简乐初随即用最快速度给系统进行了升级。
处理完现代的事情后,简乐初开启了万界直播系统时空通道,第一个时空去的是武周。
武则天早就准备好了名单,名单上包括太平公主、库狄氏、窦氏等女官名字。
简乐初做了最简单的一个视频——念人名及简要事迹,然后定向投放到武周时空。
接下来,简乐初又去了大秦、大汉、大宋……
每到一个时代,简乐初都会尽量去记下不曾留名的女子,并在天幕上定向时空播放。
有人大喊不公平,但这就不归简乐初管了。
她在大宋还遇见了一个带女帝系统的穿越者,叫赵书灵,已经快要登基了,上一任皇帝是刘娥!
又是五十年后,简乐初终于攒够了一大笔钱给系统再次升级,随后,天幕向所有人开放了,每个人都能在天幕商城购买商品。
起初,企图维护皇权独一无二,守护旧制的皇帝还很高兴,但后来他们发现,他们根本控制不了局势。
明君顺应时代,昏君消亡于世。